毛海清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基层负担过重,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和服务群众的实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为基层减负,确切表述应当是“为基层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这听起来并不难懂,做起来却困难重重。比如,哪些检查是必需的?哪些考核是多余的?哪些是职责所在?哪些是额外负担?这些问题往往很难说清楚。为基层减负,只有对那个“负”有所界定,长效机制才能“长”起来,才能真正有效果。
基层的忙、乱、苦、累现象,主要是由一些机关部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造成的。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会议、材料、台账、考核等让基层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一方面反对官僚主义,同时又大搞强迫命令和“瞎指挥”,劳民伤财。可以设想,如果以这样的思想作风为基层减负,基层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
还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有的领导干部,工作热情高,诚心诚意抓基层、抓落实,却不得章法,缺乏科学态度,好心办错事,反而给基层添乱、帮倒忙。另外,机关部门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职责不清、关系不顺,使基层无所适从。这些问题,无意之中成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挡箭牌”和“遮羞布”。换句话说,体制不顺是最大的浪费,职责不清是最大的隐患。
在有些地方,一方面,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大,忙忙碌碌;另一方面,基层治理又比较薄弱。从近期公布的几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生态环境损害案件分析,既有职能部门责任心不强、监管不力的问题,也有上下左右关系不顺、职责不清的原因。以城市社区为例,按照法规,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可以协助政府或其派出机构做好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工作。然而在“某某工作进社区”的口号下,许多行政职能延伸到社区,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成为行政机关的延伸部分,增加了社区的工作压力,自治功能被弱化。对此,有的单位态度暧昧,时而抱怨“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时而又责怪机关部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不拿自己当一回事。不难发现,在有些地方,无论是机关部门还是基层单位,都存在“乱选择”的问题,有好处“抢篮球”,对苦差事则“踢足球”,这也是一种累。可见,为基层减负,弄清楚什么是该减的那个“负”,尤其重要。
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评价和考核一个单位的工作,要从重过程转变到重结果上来。要分清上级机关与下级单位的职责,上级注重抓宏观决策、抓原则大局,只要能完成工作任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下级应有更多自主权。以往那种事事过问、频繁检查的领导方式,需要改变。
用法规来定“负”减“负”。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不合理的工作压力,往往来自上级部门的随意性,脱离实际,于法无据。是否应该减少,应该用法律法规的尺度来界定。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处于最基层,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之类的事项,要有据可依。或者根据需求与可能,在协商的前提下安排工作任务,不能以行政手段搞强迫命令。依托法规为基层减负,可以防止该减的没有减少、不应该减少的工作任务反而被削弱的现象发生。
减基层之“负”,先要精简机构。基层的忙乱,与机关部门人浮于事而又要刷存在感不无关系。因此,要把为基层减负与深化机构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精简机构,把人员充实到基层一线。凡是向县级以上机关借用、选调干部,要有规范的程序。
俗话说,“昏官告示多,差生文具多”。基层治理中的许多问题,是某些机关干部朝令夕改、盲目决策造成的。为基层减负,必须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加大调整不适宜现职干部的力度。良将带精兵,优秀的领导干部才能让下属忙而不乱。
把基层该减少的负担理清楚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成了过街老鼠,那些虚的假的空的“花架子”,只能“大惭而去”。会议多、文件多、台账多、检查多、考核多、工作群多等负担,也就会越来越少,让基层干部把精力真正放在解决问题和服务群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