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迁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学徒制”作为一种结合传统师徒传承与现代产业需求的教育模式,有机融合校内教学和企业实践,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2022年12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方案》的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国特色学徒制”全面推进落地。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宁波要通过聚焦本土特色文化,整合区域产业资源,构建链式主体生态,强化数智科技赋能,建立与行业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产教融合育人新态势和新格局,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地方样板。
一、深耕宁波文化沃土,塑造高辨识度的“中国特色学徒制”文化
中国特色学徒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本土文化和学徒制天然耦合,宁波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需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是指继承发扬“港通天下,书藏古今”的文化IP,以底蕴深厚、开放包容的文化之美赋能“中国特色学徒制”宁波样本。如今年5月,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与宁波市老字号企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文化传承与学徒制的紧密衔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本土文化元素渗透至学徒制教育的各个层面。
“创新”是聚焦于“中国特色学徒制”宁波样本的文化内涵,旨在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和文化知名度。宁波需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宣传与行业推广,逐步缩小学徒制与高等教育在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上的差距。正如法国奢侈品行业因对工匠学徒的重视而繁荣,瑞士精密制造因对职业教育的尊重而享誉全球,宁波也应营造尊重职业教育、崇尚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让“中国特色学徒制”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整合宁波产业资源,孕育高匹配度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
面对新型工业化浪潮,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地域产业深度对接成为迫切需求,关键就在于培育“紧贴产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队伍。
首先,宁波应依托地域产业优势,系统规划“中国特色学徒制”发展方向。如《慈溪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提升方案》加速了当地职业院校与大众、吉利等百余家当地企业合作,助力打造慈溪“精品汽车供应链制造”新名片;再如北仑产业人才学院,统筹学徒制与地区产业资源的整合,推动当地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协会、园区、工业社区支持学徒制,助力当地产业集群发展。
其次,宁波需紧跟产业迭代升级脚步,建立“中国特色学徒制”动态化筛选机制。比如,身处中国高职教育第一梯队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其办校理念是:深圳的产业发展到哪里,专业设置就做到哪儿。宁波可借鉴其先进做法,从产业需求出发构建学徒制专业考核评价体系。
三、聚合形成链式主体,构建高融合度的“中国特色学徒制”生态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是由多元主体驱动的,“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主体亦应是放眼全球、开放多元的命运共同体,宁波要通过不断聚合多个链条,构建高融合度的“中国特色学徒制”生态。
一是拓宽视野,融汇全球学徒制智慧。当前,学徒制正从“校企育人”向“多主体多阶段育人”模式演进,宁波应汲取美国“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德国校企“双元制”模式以及日本“官、产、学”协作的精髓,构建与不同国家交流合作的链条,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
二是跨界合作,构建链式学徒制生态。首先是将“专业链”建在“产业链”上,将学校的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紧贴主导产业发展脉搏;其次是依托科技链、数字链,搭建高效运转的校企合作平台,跟踪监测数据并反馈调整;再就是积极开展跨专业、跨行业合作,整合学徒培训、技术研发资源。
四、借力数智技术浪潮,推动高创新度的“中国特色学徒制”转型
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了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对制造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宁波需要借助发展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高创新度的“中国特色学徒制”转型。
一是聚焦典型应用场景需求,“数实结合”实现全时段、全场景、全覆盖的学徒制数字化转型。2024年,全国近四成高职院校已备案人工智能应用(服务)专业,同时加速布局智能化教育环境、在线课程等数字化软硬件设施。宁波应积极融入并应用前沿数智技术于具体教学场景,如虚拟仿真实验室、区块链学习证书、元宇宙教室、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智能情感识别系统等,将校内教室、实训室延伸至校外工作场域及产学研平台,培养具有数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依托人工智能学习模型,“个性定制”完成多课程、多学科的学徒制数字化转型。元宇宙与Web3.0引领下的“人工智能+”浪潮,能显著提升职场效率。在此背景下,首先要利用人工智能持续挖掘数据要素价值,运用知识追踪与机器学习技术,量身打造最优学习路径;同时,需要对学徒制各学科与课程进行系统分类与归纳,构建数智科技赋能下的差异化育人路径。
【本文系浙江省高等学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FG202314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