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乡愁聊创作聊阅读

三位茅奖得主亮相宁波分享文学人生

读者书展现场“淘书”忙。

记者 黄银凤 龚旭琪/文

徐 能 唐 严/摄

读者们手捧《西湖十景》《千里江山图》《听漏》等书,翘首以盼;将近两个小时的对谈,干货满满,赢得现场读者雷鸣般的掌声……

昨天上午,“2024茅盾文学奖得主主题分享”对谈活动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1号馆举行。茅盾文学奖得主、知名作家刘醒龙、孙甘露、王旭烽莅临现场,畅谈各自新作、创作心得,以及获奖作品背后的故事,和与会者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对谈。

聊乡愁——

“把对城市的情感转化成作品”

活动现场,王旭烽携新作《西湖十景》系列丛书亮相。书中,王旭烽从西湖的十处景观出发,结合鲜活饱满的故事、地道真实的市民生活、悠久的民间传说及数十载的城市变迁,展现了她心中“琢磨不透”的西湖。

“我是杭州人,但我外婆是宁波人,我从小跟着外婆住在奉化,长大后也乡音未改。养育我的江南山水,给我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源泉。”

王旭烽说,她在写作中的切口比较小,但是用情却很深,对日常生活怀有特殊的情感。

《西湖十景》就像王旭烽写给家乡的10封“情书”。翻开书籍,“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和“琴棋书画”的文化味相融的江南之美,随着文字扑面而来。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对西湖和浙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我把对这座自己一直以来生活的城市的感情,转化为这部风格独特的作品。”王旭烽说。

对于外婆的故乡宁波,王旭烽同样不陌生,她说自己“从小就接受着宁波文化的熏陶”。

“由我担任编剧、茅威涛领衔主演的越剧新创剧目《藏书之家》,在天一阁现场演出时,我和所有观众一样,看了以后热泪盈眶。我以该剧向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致敬,向家乡的藏书人身上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信念和品格致敬。”王旭烽说。

孙甘露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同样是以城市为基底。

龙华、黄浦江、北站、赛马票、鱼生粥、牛奶棚、旋转门……颇具上海特色的命名,串起全书34章的目录。小说以1933年设于上海的党中央机关的战略大转移为背景,讲述了上海特别行动小组在实施“千里江山计划”时,克服各种困难危险,勇敢完成任务的故事。

在《千里江山图》中,孙甘露试图通过小说叙事,去回溯时代的风貌,“通过街巷和饮食、视觉和味觉,唤起乡愁和城市的记忆”。

“每个人对故乡、对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都会充满感情。不管故乡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当我们提到它、想到它时,都会有很多难忘的生活记忆随之涌现,或快乐,或悲伤,永远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孙甘露说。

聊创作——

“和读者穿越到不同时空促膝长谈”

孙甘露是我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我是少年酒坛子》《呼吸》等作品,确立了他在中国先锋文学界的地位。

2023年8月,孙甘露凭借小说《千里江山图》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用文学的方式,在纵横交错的叙事中,想象和呈现着历史发生的过程。

“读起来很带感”“感觉像在读侦探小说”是读者对这部作品的评价。

如何将红色革命小说写得“抓人”?孙甘露透露,“秘诀”在于处理好两个维度的关系。“小说的处理方式是当下的,但内容背景是90年前的。我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写作都面临两个维度,一个是小说内容和历史的关系,另一个是写作方式和当下的关系。”孙甘露说,今天的写作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对当下的反思。

孙甘露将这种与当下结合的写作,称为“让作者和读者一起穿越到不同时空促膝长谈”。

刘醒龙则用他的作品《听漏》中的一句“考的是古,答的是今”来作呼应,完成了一次作家和读者的“促膝长谈”。

2011年,刘醒龙凭借长篇小说《天行者》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活动现场,刘醒龙带来“青铜重器”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二部《听漏》。他提到,小说《听漏》以“九鼎七簋”为主题,各路人马试图破解其中隐含的先秦文化奥秘。

昨天,刘醒龙在现场讲述了他创作“青铜重器”系列考古小说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馆离刘醒龙家只有一站路,他不知进去看过多少次,从没有被谁认出来,偏偏2004年那一次,博物馆一名工作人员认出了他,自告奋勇地领他去看摆放在角落里的曾侯乙尊盘。第一眼,他就被迷住了,一个念头出现在脑海里,觉得可以将曾侯乙尊盘写成一部小说,从此开始全方位留意这件“国宝中的国宝”。而对青铜重器的关注,是在他写作《蟠虺》之后。在刘醒龙看来,相比从殷商开始的青铜文明,两周时期的青铜重器承载的东西更多、更重、更复杂、更有文学性。

“我在小说写作中引入了一个特别的角色‘听漏工’。这一次,读者不再只是隔着玻璃看青铜器,而是随着‘听漏工’扮演的衔接的角色,把日常生活与考古工作衔接起来,找到沟通现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桥梁。”

王旭烽带来的《西湖十景》,则是对西湖“前世今生”的一次穿越。在她看来,西湖很美,很有底蕴,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虚拟空间。“你不一定要把西湖跟西施捆绑在一起,但你可以跟苏小小、白娘子、林徽因等都‘邂逅’一回,这里有很多让你虚构的空间。”

聊阅读——

“浙江书展可媲美世界大型书展”

作品之外,三位作家谈到了各自对书展的看法,以及对宁波全民阅读氛围的感受。

书展是阅读,是遇见,更是一个文化场域。它带来沉浸的厚度,以及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温度。

这是孙甘露第一次来浙江书展。虽然是第一次到访,但是浙江书展给孙甘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现出一个城市对阅读的重视”。

“传播方式在改变,购书的方式越来越便利。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见面,书展就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阅读空间,让作家、出版人、读者可以面对面交流。”孙甘露说,他曾经去过法兰克福书展,感觉浙江书展已经可以和这些世界上的大型书展媲美了。

“我早上9点半就赶到这边了,生怕错过了!”“王旭烽老师的书,我读了十多年了,感谢浙江书展,不然没有与王老师面对面的机会。”台下的读者感叹连连。活动开始前,一些按捺不住的读者就围到三位作家身边,想和作家们进行一些交流。因为这份热情,此次对谈活动显得更有意义。

王旭烽笑着说,今年是她参加书展最多的一年,而且书展上年轻人特别多,经常围得“水泄不通”。“书展的核心产品是书,但是现在各种周边和文创产品也都在书展上展示,我对书展的未来发展很有信心。”

来参加浙江书展前,王旭烽刚去良渚参加了杭州书市,亲历了人群蜂拥而至买书的久违的热闹场面。

王旭烽坦言,在过去很多年的时间里,受到各种阅读方式的冲击,纸质书销量相对来说有些“萧条”,“但目前给人一种感受,好像要绝地反弹了”。

刘醒龙则把书展视为“主流社会在为主流生活方式‘撑腰’”。在他看来,摆脱所谓“最时髦”“最前沿”的短视频、电子阅读,走进书展,才有机会看到“像大海、像长江一样的景观”,领略文明、文化的真实状态,重新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豁达和开阔。

“我平时很少被人认出来,大家是通过作品‘以文会友’,而不是以‘面相’会友,读者认识的都是作品。”刘醒龙说,书展是一种契机,让作家和读者可以相互吸引,可以面对面进行交流。

2024-10-26 聊乡愁聊创作聊阅读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81093.html 1 3 三位茅奖得主亮相宁波分享文学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