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单玉紫枫
通讯员 陈旻茗 吴洋
10年,作为计量单位,常被用以标注特殊的历史刻度,亦代表全新的高度与起点。
往前数4个“10年”——1984年10月18日,国务院批复《关于宁波市进一步对外开放规划的请示报告》,同意宁波兴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是全国第三个,也是长三角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作为一项重大战略的起点之一,从宁波经开区等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最新的229家,从分布于沿海12个城市到遍布31个省(区、市)……40年来,国家级经开区由东到西、由点到面,坚守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谋发展的初心使命,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
走过40个年头的宁波经开区,承载万千期待,亦担负历史重任。
40年前,北仑小港“江心岛”,一幢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前竖起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牌子。条件虽艰苦,但招商引资工作已一刻不停地开展。开发区第一任党委书记张永祥风趣地说,这是“平房里面办洋务”。
40年后的今天,全球经贸格局和规则深刻重塑,宁波经开区必须对接全新的国际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继续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做示范、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当表率、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当标杆,做好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走在前列。
回望40年,最需铭记的,还是宁波经开区那颗改革开放的“初心”——
第一个关键词是“港城联动”。
宁波经开区挂牌同月,世界船王包玉刚在阔别故乡数十年后第一次回宁波。当踏上北仑港10万吨级码头,包玉刚激动地说:“我到过世界各地,见过不少深水良港,北仑港是世界一流港口,也是中国最有前途的港口。”
此后40年,港口名称虽几经迭代,但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飞速提升,带动了宁波临港工业和运输业快速发展,并成就了如今宁波制造业大市、外贸大市的地位: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连续15年居全球第1位,集装箱吞吐量连续6年居全球第3位;与之相“呼应”的是,宁波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104家,成为全国首个“冠军”数量破百的城市;宁波外贸规模连创历史新高,今年前三季度首次突破万亿元。
第二个关键词是“创新转型”。
创新,一直是引领宁波经开区发展的第一动力。
40年来,宁波经开区深入实施“创新强区、人才强区”战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鼓励引导企业建设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企业研发机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不断打通科技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
当下,宁波经开区基本形成了以临港大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全区拥有32个工业行业,绿色石化、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钢铁、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力、造纸等八大标志性行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超过75%。
今年上半年,宁波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6%,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7%,追新逐质,量质齐升。
读懂这个初心,我们就能懂得,为何在一路走来的40年间,宁波经开区从未满足于成为一个简单的经济增长点,而一定要做制度创新的高地、改革开放的高地。
唯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唯有立足资源、扩大优势,从根本上破除曾经制约要素流动的障碍,才能在波谲云诡的环境中稳中求进、闯出一片天地。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代不负追梦人。
正是这些时光的零散碎片,拼出了过去40年的宁波经开区改革与开放,创新与实践的全景,构成了你我共同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