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芯蕊
浙东名城宁波城,
三江六塘河护城,
六道城门绕罗城,
遗迹鼓楼是子城。
民谣《浙东名城宁波》,短短四句,唱出了宁波的城市结构、水路脉络、城门布局。
“城市格局不仅反映了城市的物理形态,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信息。这首民谣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将宁波历经时光沉淀的城市格局娓娓道来。”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周东旭说。
城垣街巷,南来北往
“这首民谣离不开一个‘城’字。”周东旭开门见山,“文献上讲,‘罗城,外大城也。子城,内小城也’。中国古代的府城通常有子城、罗城两道城墙,《浙东名城宁波》便是从宁波城市发展的角度概括了这一特点。”
据记载,唐长庆元年(821年),时任明州刺史韩察主持营建子城,这是宁波港城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遗迹鼓楼是子城”这句便准确定位了子城就在今天的宁波城区鼓楼至中山公园一带。
“明州子城早于罗城。唐代末年,乱世纷争,明州刺史黄晟为保境安民修筑罗城,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也奠定了内外双城的整体格局。”周东旭说,城市的轮廓逐渐清晰,城门作为连通城市内外的重要关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宋时期,宁波一度有十个城门。后来,城池多次增补修葺,城墙毁而复建,直到明清时期,宁波保留六道城门,分别是东渡门、灵桥门、长春门、望京门、永丰门、和义门,“六道城门绕罗城”由此而来。如今,宁波还保留着以这六道城门的名字命名的东渡路、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
然而,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现在的宁波,对比民谣所唱的城市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有一座无形的城墙,深入城市脉络、隐藏在城市角落或刻在宁波人的记忆中。”周东旭说。
“宁波话里有一句调侃话叫‘游六门’,意思是在外面瞎逛不回家。”周东旭说,这也是宁波人对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墙的鲜活记忆。
筑河通江,水韵悠悠
“宁波与水,息息相关。‘三江六塘河护城’唱出了宁波独特的水城风貌。”周东旭说,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条江汇聚于三江口,城市依水而建、依水而兴。不仅子城建在离三江口不远处,罗城更是四面环水,“‘护’字由此体现”。
除了天然的三条江外,还有人工挖掘的“六塘河”。“古书讲,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水路交通是江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东旭说,“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甬城水系格局,不仅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
比如,从日本东渡来的遣唐使、“留学僧”,若想去天童、宝幢,便会坐船走后塘河这条水路;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曾回忆自己走中塘河坐船进城读书;从宁波去绍兴、杭州,走西塘河,过高桥、余姚……
不仅如此,四通八达的水路也孕育着城市独特的水乡文化。“高桥”起源于一座单孔石拱桥,因为桥身比较高大,经常会有官船通过。周东旭介绍,以前桥身上并没有写“高桥”二字,因为南北两侧的桥额上刻有“文星高照、指日高升”,都含有“高”字,一语双关,因此取名为“高桥”。北上赶考的学子,看到“文星高照”,便心情开朗;中举回来的人,看到“指日高升”,更是心生喜悦,由此可见其寓意巧妙。
老城保护与民谣传承
“如今,宁波的老城保护工作使许多历史遗迹得以保存。如望京门和鼓楼,反映了古代城市的构成,展示了宁波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周东旭说,民谣《浙东名城宁波》一方面可以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宁波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历史与现代交融,不仅体现在城市格局上,更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民谣原本是用方言传唱的,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基因。然而,现在许多孩子不会说方言,影响了民谣的传承。”周东旭认为,民谣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培养孩子的乡情,更可以通过民谣启发孩子进一步了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