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泥金彩漆“潮”起来

见习记者 王佳辉

通讯员 方 舟 杨 芝

傍晚时分,记者来到江北区慈城镇太阳殿路26号的泥金彩漆馆,推开古旧的木门,眼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正凝神于桌前,老花镜悬于额际,右手紧握雕塑刀,在桌上精心雕琢着什么。走近一看,桌上铺展着一块画板,上面布满了错落有致、栩栩如生的漆泥花瓣与叶片,令人叹为观止。

老者今年85岁,名为李光昭,已有61年制作泥金彩漆的经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泥金彩漆的代表性传承人。

就在这时,其女儿李明霁从旁边屋子里走出来,介绍道:“父亲正在进行堆塑的作品名叫‘群仙祝寿图’,长3.6米、高1.2米,要三四年时间才能制作完成。”

埋头是创作,抬头是讲述

父女二人的工作室在一条小路深处,门头不大,但看上去十分典雅。庭院里养着几只孔雀,屋内的暖光映到院子里,与青砖木门相映成趣,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感。

工作室里摆满了父女二人的泥金彩漆作品,展台中、窗台上、壁橱里……四五百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展品让500平方米的工作室显得有些拥挤。

“国庆假期有外地游客专程过来看泥金彩漆。”李明霁笑着说,“他们一进门就‘抱怨’我们的工作室隐藏得太深了。”李明霁说,“的确如此,非遗传承不能光靠埋头创作,还要推广宣传。”

据悉,今年国庆假期,每天都有千余名游客进入工作室参观,或者亲手体验泥金彩漆制作,感受非遗的魅力。一些外国友人看到这些泥金彩漆作品之后,往往发出连连赞叹。

如今,李明霁每周会前往宁波中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市四明中学等学校担任客座讲师,向学生专业讲授泥金彩漆的制作历史与方法。与此同时,她也带着各式各样的泥金彩漆作品,积极参加非遗下乡、艺术展览等各种活动。

“要将这门技艺做好、做精,就一定要静下心来。”李明霁说。

热爱的“种子”,悄然生长

李明霁今年49岁,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自幼便与泥金彩漆结下不解之缘。“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就会把漆泥带回家堆塑。每当父亲专心制作时,我就会在旁边看着。”李明霁回忆道,“我也经常趁父亲不注意,偷偷地用手去捏、去模仿。即使做坏了,父亲也会‘妙手回春’。”

正是那时,一颗热爱非遗的“种子”悄悄地播种进了她的心里,并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生根、发芽。

2011年,李光昭将泥金彩漆个人工作室搬迁至慈城。次年,李明霁加入父亲的工作室。从制作‌漆泥到‌描稿、堆塑,再到‌行金地、‌贴金‌、上彩……进入工作室之后,李明霁沉下心来钻研技艺,她的作品渐渐在业内获得认可,并在各类展会、比赛中陆续拿下多个奖项。在宁波市首届非遗材料包大赛中,李明霁创作的泥金彩漆书签和车挂获得金奖。就在上个月,她制作的珠彩金韵挂件获得2024“浙派好礼”非遗文创产品类铜奖。

消费是最好的传承

近年来,李明霁在不断尝试做出新花样。“我父亲的泥金彩漆作品大多为屏风、挂画等传统大型艺术摆件,其制作周期通常需要半年以上。”李明霁介绍,实际上,这些传统大型艺术摆件虽然能够吸引大家的目光,但很少收到市场订单。

于是,李明霁将泥金彩漆技艺与其他材质的物品相融合,制作书签、车挂等小型工艺品,以及茶具、梳子等生活用品,让泥金彩漆逐渐走进人们日常生活;她还与父亲一起开创性地将泥金彩漆技艺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结合起来。去年,她将泥金彩漆技艺与金银饰品设计相结合,创作出一件件以贝壳和木头为底的精美吊坠。

记者看到,展台中摆着一枚乒乓球大小的吊坠,上面镶嵌着一条金灿灿的龙。“顺着制作泥金彩漆首饰的思路,我还会尝试用这门技艺去做钥匙扣、手机壳、手机挂件、相框、发簪等其他日用物件。”对于让泥金彩漆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李明霁充满信心。

2024-10-13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78897.html 1 3 让泥金彩漆“潮”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