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伍慧 徐敏
本版图片由市民政局提供
致力于构建“家门口”幸福养老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实现长期护理保险、高龄津贴等全覆盖,助餐配送餐服务覆盖率、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均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宁波聚焦共同富裕大背景下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定目标、设跑道、建体系、抓改革,努力推动普惠型养老服务人人可享可及。
建强建优“机构养老”专业阵地
近年来,我市落实“机构跟着老人走”的理念,编制宁波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打造市—区—街道双中心的养老服务阵地网络,持续迭代“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市现有养老机构258家,机构养老床位4.69万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达到70%以上,每万名户籍老年人拥有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占比达17张,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7张。宁波市海曙区广安养怡院、宁波市南山老年疗养院、宁波颐乐园、象山县老年公寓4家养老机构被评为2023年度浙江省五星级养老机构,数量居全省第一。
作为海曙区最大的养老机构,广安养怡院现有近400名老人入住,其中90%以上为失能、半失能的护理型老人。根据实际需求,广安养怡院重点推进“养护医康”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内设医疗康复机构,增设专家门诊,同时利用医联体的专家资源和本单位优质的全科医生力量,在院内开设云诊室,实现“不出养老院看专家、足不出户看云医”。
2017年6月29日是82岁的郑奶奶记忆犹新的一个日子,这一天,她入住了广安养怡院。当时,为了解决腰椎骨折出院后的护理难题,她住进这里,结果一住就不愿离开。最初的三个月,她需要卧床静养,护理人员为她定时翻身、在床上洗头并提供饮食照料,无微不至。“患处早好啦!”老人边说边起身走了几步。好几次,女儿要接她回家,老人都留院没走,“这儿生活规律,杂事不用操心,入院时体重90斤不到,现在100多斤了。”郑奶奶笑呵呵地说。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防跌倒、防走失、卧床护理等预警难题,广安养怡院打造了全市首个5G智慧养老院“样板房”。目前,广安养怡院已实现从院内基本信息管理到结合智能设备的智慧安全、智能照护、智慧点餐等全方位智能化服务。
宁波市南山老年疗养院位于江北区保国寺的西南侧,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自2014年11月运营以来,南山老年疗养院积极创建“医护康养”四位一体新型养老模式,打造“专业养老、健康养老、文化养老和社区养老”四张金名片。在做好各项为老服务及保障的基础上,南山老年疗养院积极创新,破题开展“南山护惠家”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智慧养老院和失智症照护专区,并相继成立宁波市南山养老服务评估中心、宁波市江北区南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走出了一条“南山苑”特色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在东部新城,坐落着我市养老机构的“老牌子”——宁波颐乐园。该院是宁波市慈善总会下属的一家公建民营大型养老机构,多年来致力于以慈孝文化创优质服务,打造让长者安享幸福晚年的颐养乐园。2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颐乐园不仅率先走出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创新之路,还自建医院,率先实现医养康养结合,形成康养医护一体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养老体系。同时,颐乐园还实施连锁经营发展模式,托管经营本市3家养老服务机构,使其中2家成为浙江省首批四星级养老机构。
居家养老,让养老“不离家、不出村”
家庭、社区,是当前我市老年人养老的“主阵地”。近年来,宁波聚焦老人“身边、周边、床边”,创新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夯实“家门口养老”底座,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990个,其中,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2个,3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65个,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全覆盖。依托这张遍布城乡的网络,老年人可以享受到生活照料、健康护理、文体娱乐和精神慰藉等多样化服务。
初秋的午后,海曙区鼓楼广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76岁的章爷爷正在神采飞扬地讲述着“老墙门的故事”,周围的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补充几句。像这样的闲聊,已成为老人们茶余饭后的最爱。广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满足鼓楼辖区老人需求为导向,由专业的广安养怡院承接日常运作,是海曙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居家中心。在中心一楼,一台智慧大屏不时滚动播放着老人们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服务场景,非常引人注目。中心负责人刘建丽介绍,中心按照5A级标准设计,设有康复理疗室、共享餐厅、文娱活动区等十多个功能区,整体风格现代简约,融入了浓厚的鼓楼元素,每个空间宽敞明亮、温馨舒适,特别考虑到了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中心还首创配备了“嵌入式”医务室,老人们在活动区可以享受阅读和咖啡时光,感受比家更丰富的生活。此外,20张“家门口”养老床位专门用于认知症照护,专业性不亚于机构护理,真正做到“记忆鼓楼,幸福忆家”。
作为镇海区招宝山街道辖区内第二家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三宝颐养社于2024年9月正式投用,是镇海首家以医康养结合为特色,兼具助餐、培训、展陈、托养功能的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随着新三宝服务社和颐养社的先后落成,招宝山街道形成了“均衡布局,错位发展,相互补充”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进一步擦亮了“新三宝”为老服务金字招牌。
在镇海区,还有多个类似“新三宝”的“长者之家”。它们或依托现有社区办公用房集成多元服务打造社区服务综合体,或依托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集成机构养老功能提升打造为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枢纽。
镇海区蛟川街道乐龄长者之家位于蛟川街道炼化社区居委会大楼的四楼和五楼,是集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心理辅导、健康讲座、学习教育、文化娱乐、认知症照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嵌入式小微机构,现由宁波市镇海区小柏家护医养服务有限公司运营,设置照护床位46张。机构内住养老人大多为周边居民,既能满足老人的专业护理需求,又能满足老人外出、亲属探望方便的需求,真正实现老人“在家门口养老”的愿望,为家庭减少后顾之忧。此外,机构对特殊群体认知障碍老年人开展特色服务,不仅打造了专区和床位,还为老人提供十余种非药物干预方法。
在镇海区庄市街道的九如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张阿姨参与了一场插花活动,她感慨道:“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这么有趣的活动!”自2022年底开业以来,中心与辖区7个村(社区)签订了一体化运营协议,将老年助餐、特色活动、健康科普等服务延伸到老人家门口,逐步形成了“街道中心+村(社区)站点+家庭照护”的养老服务闭环网络,打造了“乐养镇海 爱在邻里”的庄市样板。
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遍地开花
让老人能在“家门口”幸福养老——这是象山县贤庠镇“颐养小院”养老服务模式的愿景。
在溪沿村颐养小院,中式风格的养眼建筑、明亮宽敞的活动空间、荤素可口的美食配餐,吸引了本村及周边村不少老人入住;珠溪村颐养小院坐落于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了消防应急呼叫和公共场所实时监控等硬件以及阅览室、红色影院、棋牌室、书画室、心理咨询室等多功能活动空间,小院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及“邻里守望”“银龄志愿”“一站双中心”公益活动,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不再是一句空话……如今,贤庠镇颐养小院基本养老费用为每人每月1000元-1200元,“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象山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已初具雏形。
上午在月湖公园附近溜达,中午吃碗热腾腾的“老底子”面结面,下午和老邻舍一起聊天晒太阳,傍晚和下班过来的子女吃个饭,万一身体不舒服便到广安养怡院接受康养治疗——这正是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院居家融合”一体化养老模式的生动写照。这样的生活方式深受老年人喜爱,托管该中心的机构负责人表示,“这里离家近,还有专业的看护人员,适合中短期的照料需求。”
作为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宁波正在探索“院居家融合”养老服务模式,推动有能力的专业养老机构进社区、进家庭,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合作医生定期坐诊、专业团队上门巡诊、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志愿队伍关爱老人,满足老年人在基础医疗、专业护理、生活照料等多元需求,构筑“社区化”老年照护大系统,让“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从理想变成现实。
失能、失智老人家庭面临的照护压力如何化解?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宁波正在探索为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既帮助失能失智的老人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也能够让其家人从沉重的压力中解放出来。2022年,宁波首次完成了全市167.5万名老年人自理能力筛查评估和13.1万名疑似失能老年人专业评估,同时以长期护理保险全面实施为契机,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的现实痛点,初步建成“专业评估、机构照护、社区服务、照护培训、保险支持”的“五位一体”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全市累计建成认知障碍专区床位3098张、家庭养老床位2061张,医康养护的资源正逐步汇集,形成合力。
老人年纪大了,一日三餐自理难,怎么办?为了缓解老人“吃饭难”的问题,宁波积极构建老年助餐服务网络,老年食堂、助餐点、邻里互助、机构助餐……各种模式各显神通,让老人“暖胃又暖心”。余姚积极培育“助餐+慈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设立“乐膳食堂”专项助餐基金,开展“乐膳食堂”惠老助餐项目,资助有用餐需求的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实现就餐“折上折”;江北姚家村居家养老服务站通过连接爱心企业,建立老年食堂慈善专项扶持基金,为村集体推出优惠套餐价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径,创新模式遍地开花,切实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