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海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具有先进性、协同性、完整性、开放性、安全性等特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于宁波来说,这就要求,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产业发展总体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与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有在产业链、供应链等产业组织层面加快迭代升级,构建更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才能培育更多的新动能、形成更大的新优势。
宁波是制造业大市,制造业是宁波经济的“压舱石”。宁波市历届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这个“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一任接着一任抓,一任接着一任干,不遗余力地推动制造业做大做强。无论是“246”“361”产业集群的培育,还是“新能源汽车之城”的打造;无论是石墨烯、柔性电子等新材料的发展,还是一些重点科研院所和人才的引进,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这些举措,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全面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一大特点。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之前冠以“全面”两字,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一是从空间上来讲,应该是全领域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地,各地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二是从产业的范围来看,应该是包含了一二三产业的所有领域,需要各条线相向而行,推进深度融合。三是从“链路”来看,应该是全链条的,包含了相关产业的上下游。
强调“全面”,也并非意味着均衡发力。每个地方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色优势,也有其短板弱项。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应注意处理好“扬优势”与“补短板”的关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防止急功近利、一哄而上。聚焦发展所需、地方所能,突出重点、找准定位,增强统筹兼顾的谋划,掌握固强补弱的方法,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整体性的优势。
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然要瞄准“新赛道”,拓展新领域,培育新动能,但“喜新不能厌旧”,不可忽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方面,应加强技术创新应用,创造条件,推动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卡脖子”行业的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形成更多能够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应着力抓好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数智化改造。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等举措,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焕发新的生命力。
俗话说,“一口气吃不成一个胖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应多些耐心、恒心和专心。现在,不少地方财力趋紧,需要各级政府过“紧日子”,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又少不了人才、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大量投入。破解这个困局,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及推进预算管理方式的创新,势在必行。因此,“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当协同发力,确保资源要素向现代产业的关键领域聚焦,形成一种持续的引导力、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