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时间观

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这75年,在中华文明浩瀚的“时间历史”中,注定是一段壮丽的“历史时间”。

对于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的思考和深刻的自觉:以大时间观思考过去现在未来,于长时间轴谋划治国理政,用辩证法把握运用时间,将宝贵时间献给祖国和人民……

时光无言,映照赤诚初心,绘就恢宏史诗。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记者 朱基钗 施雨岑 黄玥

(一)

“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北京中轴线,犹如一条历史之脊纵贯古今,天安门广场正中,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

1949年9月30日,开国大典前一天,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2014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决定,将纪念碑奠基日确定为人民共和国的烈士纪念日。

此后,每年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来到这里,怀着崇敬的心情拾级而上,沿着基座缓步绕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仿佛凝固的时间——

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

那些毅然奋起的呐喊,那些坚毅笃定的目光,那些慨然前行的身躯,清晰刻画出一个伟大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

历史,并非直线匀速行进的时间过程。

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日子里,“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被各种内忧外患耽误的时间太久了,因此中国人民始终有着超乎寻常的紧迫感、时代感。”

天地转,光阴迫。天翻地覆慨而慷。

30多年前,在《摆脱贫困》的《跋》中,习近平同志这样写道:

“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

“尽短时间”,“尽短时间”……从中,我们不难读出一种追赶时间的“紧迫感、时代感”。

由此,我们更能深刻感受这一幕的深远考量——

2012年11月,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员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

驻足于时间的长卷,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梦”点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主题。这一响亮的宣示,极大激发了人们创造历史伟业的主动精神。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

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

由此,我们更能深刻感受这一幕的动人力量——

【下转第4版】

2024-10-0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77535.html 1 3 习近平的时间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