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学
长三角,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进入新时代,一向低调的合肥异军突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引人注目的“靓仔”。
合肥华丽蝶变,动力何在?从合肥市委网信办主办、澎湃新闻承办的“向‘新’出发——长三角主流网络媒体合肥行”中,不难找到答案:近年来,合肥聚焦源头创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致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将“新”进行到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厚植“新”土壤。习友路,横穿合肥高新区的一条新路,沿路而行,两旁的软件园、信息产业园、科技孵化园鳞次栉比,堪称合肥厚植“新”土壤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合肥持续健全政策引导和创新支撑,着力打造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龙头、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主干、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根基的梯度培育体系,吸引一大批企业落户。
初创企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合肥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在上市融资、智转数改、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多重保障,并根据企业营收,为其提供资金奖补,2023年以来,累计兑现专精特新企业奖补资金3.9亿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保持旺盛活力的保障。岭雁科技专注智慧物联系统及终端产品的研发销售等,已先后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这些年来,我印象最深的是,高新区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帮忙’,让我们得以集中精力专注于产品、专注于市场。”作为一家“外来”企业,谈及合肥的吸引力,岭雁科技负责人王士彬深有感触。
集聚“新”人才。企业乃至城市的发展,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近年来,合肥坚定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深化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人才资源。数据显示,该市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集聚各类人才超45万名。同时,强化校企合作,与北大、清华等16所高校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培育162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成立于2020年的中科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创办的新型混合所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超过20名,更有数名院士为其提供技术、智力支撑。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国内首款商业化全倾转机构eVTOL飞行器研发生产者,落户合肥不到一年,首架预批产机就成功下线首飞。创始人李宜恒是“95后”,深知人才的重要性,目前该公司已形成百余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80%的技术核心成员来自知名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
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为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留在合肥、扎根合肥,合肥围绕安居稳岗、配偶就业、教育医疗等,分级分类制定政策,已惠及人才超9万名。同时,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24小时运行“12345”人才服务专线,依托“合肥人才码”,实现落户安居等50余个服务场景“一码通行”。
拓展“新”市场。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先期报告,合肥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百强榜中排名第36位。2021年,合肥同榜排名第73位,3年间提升了37个位次,堪称惊艳。
位次的提升,反映了合肥的创新能力。合肥市科技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24年摸排高校院所可转化的科技成果1910项,累计录入科技成果库6229项。科创成绩令人欣喜,而尽快将成果转化为产品占领市场,才是终极目的。《合肥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政策引导下,目前,合肥已成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045家,独角兽类企业就有50家,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就是其一。该院是新型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2016年正式运行以来,让科创成果不断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并从应用场适配市场端。该院率先提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理念,旨在实现城市安全运行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该研究院宣传委员刘小勇说,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技术研究工程平台已有60多个城市接入,通过它可即时发现处置消防等设施的隐患险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