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年海潮回望 四万里文明探寻——

海定波宁

千帆共奏一曲“碧海潮生”

“文明互鉴海外行”示意图,底图审图号:GS(2020)4392。 制图 任峥

宁波三江口。(陈乾斌 王鹏 摄)

“动起来”的《宁波日报》 快来体验!

记者 单玉紫枫 张芯蕊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的思考深邃而高远。中华民族自古便迈出了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的坚实脚步,在海上丝绸之路书写波澜壮阔的精彩传奇,在建设现代海洋文明的新征程上开拓前行。

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于旷邈山河。时空拉远,放大了活动的半径,也引燃了探索的渴望。向海图强的人们,穷尽所能,开启了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新篇章。

“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全媒体采访活动于今年5月中旬全面启动,从以宁波海洋文明的源流、传承、发展和时代价值为主线的第一阶段“八千年回望”,到将海洋文明探源活动推向全国的第二阶段“万里海岸行”,再到在更广阔视野下探寻中外海洋文明相互辉映、相互启迪的第三阶段“文明互鉴海外行”,历时4个月,终于迎来了收官篇。本次采访活动刊发原创稿件100多篇,全网传播量逾3.1亿人次。

一路追寻只因相信,蓝色基因根植于中华血脉。那些穿越千年的海洋往事,是历史的入口,也通向我们的来处。

天地风霜尽,新程壮阔多。海定波宁,且奏一曲蓝色狂想。

探源中,触摸蓝色脉动

“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海洋文明对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形成发展的重要意义。

历史如千里阵云滚滚而来,宁波的崛起亦与壮阔的海洋文明息息相关。

瀚海初启,每一声都回荡着海风的呼唤——

中国考古博物馆,一支来自宁波井头山遗址的木桨,砍劈琢磨得平直规整,亦将人们的视野引向一座深埋地下8000年左右的小渔村。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沿海发现的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中国人拥抱海洋的最早的“起点”。

潮起潮落,沧海桑田。千年后,新生的河姆渡文化在不远处的浅滩以更加成熟的姿态续写。

于是乎,数千筐贝壳,大量陶器、石器、骨器及动植物遗骸等组成的生活遗迹,拼凑出了一幅渔猎采集、饭稻羹鱼的史前生活图景;而后,6000年前的塔山先民,凭借着比较先进的航海和捕捞技术,从大海中获取食物原料;4400多年前的大榭遗址,记录下先民在此耕海牧渔、煮海成盐,创造出“盐阜民丰”的盛景……

时间行至2000年前,当灿烂的“越文化”在宁绍地域孕育了兴盛的造船业,身处东南滨海地区的越人,便试着驾驭风帆,驶向更远的海域。宁波博物馆一件战国时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至今回荡着宁波先民劈波飞渡的浪声。头戴羽冠,双手划桨,一个简单的图腾,却画出了驾水驭风、向海而生的士气与勇毅。

江海浪涌,每一行都跳跃着律动的节奏——

河海交汇,丝路扬帆。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当中国大运河遇见海上丝绸之路,三江枢纽连着四方海域,虽岁月轮换,然大港气韵长存。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立明州(今宁波)置治三江口。自此,江海联运沟通串联起内陆与海洋,商贸繁荣也自港口而始,绵延至整座城市。明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地位开始崭露头角。

在江厦公园,北宋时期迁至明州的两浙路市舶司碑刻依稀可见;在三江口码头片区,相继发现的北宋外海商贸船和南宋内港运输船,更直接见证了从海运转运至内陆、从内陆转运至海外,千百年未变的来往互通。

据《宝庆四明志》记载,宋宁宗登基后,明州更名为庆元,规定:“凡中国之贾高丽与日本诸蕃之至中国者,惟庆元得受。”

元政府实施开放的对外政策,又开海上漕运之先,使庆元一跃成为连通国内与国际商贸运输的枢纽城市,与泉州、广州并称为当时中国三大港口。

域统山海,港通天下。当我们回望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这段历史时,依稀可辨的仍旧是庆元的印记:起锚地江苏太仓港,设有海关机构为“庆元等处市舶分司”,相当于宁波分海关;据史料记载,位于宁波象山东南26海里洋面上的渔山岛,也是郑和航经的一处海上站点。

同一片海域,同一道航线。

郑和下西洋400年后,清道光年间,一艘远洋木质商船沉寂在渔山岛小白礁畔。当探源的视角延伸至水下,陆上的帝国模糊了,文明的经纬却清晰可辨,无数与“小白礁Ⅰ号”沉船相伴的文物,正是千帆往来的明证。

江尾海头,“郑和”们不曾远去。

文海泛舟,每一桨都飞扬着港城的旋律——

海洋承载着先贤的深刻哲思和文采华章。对宁波这样的千年港城而言,每个人打开的方式都不相同。

范钦的终点是建一座“南国书城”,洒下悠悠书香;王阳明的终点是当一位浙东硕儒,知行合一,“读书做圣人”;朱舜水的终点是故土难离、去国怀乡,是海外乞兵三十载,是割舍不掉的舜水姚江。

黄宗羲的那页,在宁波余姚他当年的讲学处,上面写着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包玉刚的那页在宁波帮博物馆、在宁波大学、在宁波舟山港,写着敢为天下先、敢吃天下苦、敢闯天下路、敢争天下强,帮宁波、兴祖国。

与君远相识,不道云海深。千年潮涌,这座港城总以特殊方式在世人面前打开,或深沉厚重或磊落豪雄或聪明才辨。

当真的投身其中,这块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又会展开另外的维度。

去年,宁波举办了2023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通过数字屏、创意造景、AR互动体验模式等,以当下更富创意的表达形式和打开方式,带来了一场海丝文化和宁波地域传统文化传承的盛宴,挑动着观者的“味蕾”。

广州、泉州、北海等海丝“活化石”共襄盛举,联手展现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其中,“文旅+文博”“文旅+科技”“文旅+运动”等多重体验,让文化遗产旅游展区观众络绎不绝。

千帆之下,这是海洋文明探源的一个小切口。

泛舟其上,创新贯穿始末,不断“上新”“提鲜”,亦让富有宁波地域特色的海丝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韵味隽永,让城的风采、海的韵味、文的魅力水乳交融。

互鉴中,弦歌千年不绝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跨越千百年,万重浪,当幽邈的遐想掠过海岸,千百年的港城风月在眼前骤然清晰起来。博多、耽罗、爪哇……海风拂面,光尘里所有的互动仿佛近在咫尺。

千年海潮回望,“群仙出没空明中”——

时光倒流7000年,大连广鹿岛小珠山,升起了“辽南第一缕炊烟”。稻作农业经由“鱼米之乡”、宁波河姆渡文化起步,跨越千里,向北经胶东半岛,终于北传到了辽东半岛的小珠山,并将逐步传至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鉴真终于从明州成功东渡日本,将唐朝的先进文化传至东瀛。同行的还有日本遣唐使、李白的朋友晁衡。他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阿倍仲麻吕。在等待出航的日子里,阿倍仲麻吕望月思乡,即兴吟咏了和歌《明州望月》。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旅华两年的空海大师即将返航,明州是他离开中国的最后一站。他最后一次回望,华夏五光十色,潮声如雷,一曲《长恨歌》荡气回肠。

此后数百年,无数遣唐使、遣明使下榻于此,东南要会舳舻千里,海商僧侣不计其数。

海上贸易蓬勃,“涨海声中万国商”——

历代王朝的对外关系多重朝贡而轻市舶,而到了宋代,则更加重视市舶,政府在明州设立市舶司,多方鼓励招徕蕃商蕃客来华贸易,宣称“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陆游曾这样记录明州港贸易盛景:“惟兹四明,表海大邦……万里之舶,五方之贾,南金大贝,委积市肆,不可数知。”

与此同时,宁波出产的越窑青瓷达到外销高峰,不但风靡亚非两洲,而且销量很大,仅印尼“井里汶”沉船出水的五代末至北宋初越窑青瓷即多达数十万件,映照出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活化石”的繁华景象。

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奉化江、姚江、甬江三江交汇之地,一艘来自东瀛的贡船“寺丸”号缓缓靠岸。日本画圣雪舟走出船舱,千年港城,通江达海,八方来客,货如轮转。归国后,他对这一幕念念不忘,挥笔绘就《宁波府城图》。

三江交汇处,人们在此眺望远方,静候来客。宁波沿用至今的来远亭、波斯巷等地名,让人一窥当时盛况。

此时,西方世界已迎来了大航海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船队在全世界的海洋上航行,寻找贸易伙伴。

据考证,葡萄牙人最晚于1524年便在他们口中的“Porto Liampó”安营扎寨,“Porto Liampó”便是“宁波港”。此词传到葡萄牙本土后,制图学家杜拉多甚至把江南很大部分误当作宁波(Liampó)。

面纱一点点掀开。浪潮再起,已是公元1844年。

这一年,宁波正式开埠。这是一次屈辱中的近代转型,也是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被迫开放,客观上促进了宁波等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此后数十年风驰电掣,宁波人一度以人数优势“占领”上海滩,宁波话中的“阿拉”永久地渗入沪语方言。1916年孙中山先生在宁波发表演说,开篇直言:“宁波风气之开,在各省之先……”

千年跌宕如一梦,东方风来满眼春——

1979年,为上海宝钢配套的北仑10万吨级进口铁矿中转码头主体工程在海上打下第一根钢桩,开启了北仑港区的开发进程,更开启了宁波“港通天下”的当代篇章;

1984年,广州外国语学院学生金一平随手翻开一份报纸,读到关于宁波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报道,当即种下念头:“到宁波去!”之后,他放弃了分配的国家部委工作,千里骑单车奔赴宁波,投身沿海开放的“惊涛骇浪”。

同年10月,世界船王包玉刚在阔别故乡数十年后第一次回宁波。他积极捐资助学,并为宁波开发开放“穿针引线”。

更多远道来客开始助力宁波经济轰鸣。余姚迎来全省第一家日资企业。印尼金光择址鄞州、北仑并一路铺开,泰国正大携手宁波投下200多亿元……如今,已有146个国家(地区)的境外投资者在甬投资。这其中,包括74家境外“世界500强”。

2002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首次调研宁波,强调“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

这一年,宁波的进出口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

同样是这一年,44岁的法国工程师达尔文(Donovan Patrick)被派驻宁波,负责手机制造业务。起初,这只是为期2年的短期派驻,谁知他一待竟整整22年,变成了一生推介宁波的法国“老宁波”。

其间,他创办了“HelloNingbo”(你好,宁波)网站。高峰时,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关注。不少人顺着网站的讯息来到宁波,也成了新宁波人。

“老外”,终变“老乡”。他乡,亦是故乡。

发展中,激荡蓝色未来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牵挂海洋,擘画着壮阔的海洋强国建设蓝图。

东风浩荡,拂过征程万里。那些高张在四明云帆上和风浪间的壮志豪情,亦有了新的栖身之所。

开放活海,畅通内外双循环——

仍以2002年宁波进出口额突破百亿美元为锚点,往回看,1988年宁波进出口额首次超过一亿美元,一到百,宁波用了14年;往后看,2013年宁波进出口额突破千亿美元,百到千,宁波只用了11年。

去年,宁波进出口额达到1.28万亿元,以美元计超过1800亿美元,规模排名全国城市第6位。今年上半年,宁波进出口额再创历史新高,规模排名全国城市第5位,增速居长三角万亿级城市之首。

8000年来,从于越先民到外贸甬军,宁波人始终活跃在驭风踏浪的“最前线”,并在一代代的击鼓催征中,把这种“开眼看世界”的思维方式,变成了日常:

2021年6月8日,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博览会在宁波开幕,领导人的贺信同步送达,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期许;

2022年,宁波启动“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发出全国首趟涉外商务包机,以开放服务大局,以连通为国探路;

2023年,宁波在全国首创跨境电商前置仓监管模式。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活化石”,全市3项成果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考评蝉联全国“第一档”……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周年,也是宁波发力中东欧工作的10周年。十年来,宁波自中东欧进口量增长了8倍,占全国比重从1.4%提升至6.3%,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当之无愧的“首选之地”。

宁波人理解的开放,就是把自己当作通道。

硬核强海,打造世界一流强港——

在宁波,外贸进出口90%以上货量是通过海运来完成的。

某种意义上,宁波从一个以提供货源为主的制造城市,跃迁至贸易和制造并驾齐驱、互相促进的外贸大市、外贸强市,恰恰伴随着宁波舟山港进阶世界第一大港的历程。

向海,宁波舟山港300多条航线连接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每天迎来送往货轮近280艘次;向陆,延伸出25条海铁联运班列,辐射全国16个省份的65个地级市,货物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

正如千年前的明州一样,漫长的供应链穿梭全球,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牵一发而动全身。

开放与港口,优势与资源,变革与前进,于此悄然携手,留下令世人惊叹的蓝色奇迹。

然而,宁波舟山港并不甘心止步于此。随着自身的港口条件、硬件设施不断优化,跻身世界一流强港,比拼港航服务、营商环境、辐射带动能力等综合实力才是心之所向。

8月21日,2024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发布,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排名再进一位,跃居全球第八,取得历史性突破。

要知道,2015年,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仅排在第23位,直到2021年首次跻身前十。

更扬云帆立潮头。稳中有进的背后,是宁波舟山港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缩影。

锚定“2027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强港”总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找准历史定位,服务“国之大者”,聚焦全球重要港航物流中心、战略资源配置中心和现代航运服务基地,高水平打造世界一流强港2.0版,是这个世界大港的新使命。

统筹兴海,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

8月30日至9月3日,全国政协调研组来到浙江,围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调研。

5天时间,他们专程来到宁波、舟山两市,走访了港口及众多企业、科研院所、储运基地等。

在宁波的座谈会一直开到夜幕降临,还意犹未尽。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当前,以海洋为载体的技术、信息、市场等领域的交流愈加紧密,开发海洋、经略海洋,成为大国崛起的必然抉择。

调研组为什么直奔“浙”里,又为什么选中甬舟?

浙江对海洋的经略开始早、规格高。建设海洋强省,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篇布局、亲自开篇破题的一篇大文章。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浙江海洋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

20多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其中,宁波与舟山不仅优势互补,作为浙江经略海洋的“排头兵”,两城无论是在港城布局、产业优化、开放创新,还是生态保护、文旅联动等方面,均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大有能为,亦能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谱写海洋文明新篇章提供“浙江解法”“浙江智慧”。

具体到宁波,更深层的自我期许是,积蓄向海图强的发展动能,释放海洋文明的生产力。

在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海洋资源开发、港口物流建设,大力推动科创力量和产业资源融合聚变,做大做强蓝色经济,不断增进海洋福祉,在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上争一流、挑大梁。同时坚持安全护海,完善海洋综合治理体系,让浩瀚相通的海洋造福子孙后代。

蓝色星球上,脉动穿越千年,激荡着向海而行、向海而兴的世代夙愿。而今,我们正向着深蓝启航。

不畏道阻且长,只管心之所向,一苇以航。

2024-09-23 千帆共奏一曲“碧海潮生” 八千年海潮回望 四万里文明探寻——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76261.html 1 3 海定波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