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坛流派纷呈,近代宗师吴昌硕,风概自具,一灯绵传,至王个簃,再传董芷林,其间艺术文脉递传,跨越数代师生艺术情谊。
近日,“缶脉薪续——董芷林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在宁波美术馆展出。宁波籍艺术家董芷林率其上海、余姚等地学生20人,携260余件书画作品,齐齐亮相。
“今年恰逢吴昌硕先生诞辰180周年,此展既是向师公缶翁(吴昌硕号缶庐)致敬,又是我师承缶门、从艺60载的一次纪念。这260余件作品,也是我向家乡人民的一次汇报。”展览开幕式上,董芷林这样吐露他的心声。
海上吴派,舜水缶韵;传学有缘,文脉薪续。如此美谈,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是可以撰著的一例。
黄银凤
舜水缶韵
海上画派,四明翰墨。
在中国画领域,海派绘画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独具魅力,取代“扬州画派”后成为当时中国画坛主流。
自沪上开埠后,经济发展,各地人物纷纷趋之,十里洋场,中外杂厝,宛如海纳百川。宁波的一批文人、书画艺人加入沪上画坛发展,从早期到现在有百余人。至民国时期,赵叔孺、潘天寿等更是名扬海上。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上海画院,宁波籍人士就有10余人,包括大名鼎鼎的现代五大家——潘天寿、沙孟海、谢之光、应野平、陈秋草。孔小瑜、马衡、陈之佛、胡也佛、朱复戡、王康乐等在现代海派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海上画派是中国近现代八大美术流派的重要代表,其中海派大家吴昌硕是旗帜人物,影响中国画坛百年之久。其实换个视角来看,宁波也是吴昌硕海派文化的重要传播地和受益者。
缶门十三杰中,潘天寿、沙孟海就是宁波人,他们是近代影响整个中国书坛画坛的宗师级人物,也是宁波的文化标杆。他们将注重内心情感和审美理念的大写意精神,提升至一个全新的层次。
与潘天寿、沙孟海同入吴门的王个簃,将毕生所学倾力传授给学生董芷林,让吴昌硕文脉得以传承。
作为缶门画派第三代传人,董芷林如今已是当代画坛实力大家。其画风既有缶翁吴昌硕雄健厚重之风范,又兼具恩师王个簃倜傥雅逸之风采,同时又有自己灵动清雅之风格,可谓一脉相传,深入境界,各有创新。
为了弘扬吴门艺术,董芷林在不断探索书艺画艺之余,先后在上海、余姚两地遴选书画同道纳入门下。学生们认真受教,坚持不辍,累有佳作,均有所成,其中不乏享誉书画界的佼佼者。
作为传承和发展缶门艺术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在宁波美术馆展出的联展作品,既是董芷林近年创新实践的全新亮相,也是上海、余姚两地学生学业的集中展示。
“董老师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高水平的作品让我们耳目一新,我深深感受到艺术家对传统诗词丹青、海上画派的研习具有极高的水平和修养。董老师作为缶门第三代代表人物实至名归。”宁波的一位艺术家在展览现场一边品读董芷林的作品,一边赞叹。
巧遇恩师
“食金石力,养草木心”。说到董芷林的艺术成就,就不能不说吴昌硕和王个簃。
吴昌硕(1844年—1927年),浙江安吉人。吴昌硕弟子众多,陈师曾、诸乐三、沙孟海、潘天寿、王个簃等都是一代大师。
董芷林成为王个簃先生的入室弟子,颇具传奇色彩。
董芷林的老家在余姚陆埠川水(今属梨洲街道陈洪村)。20世纪30年代,董芷林的父亲离开余姚到上海学做生意。1945年,董芷林出生在上海。
董芷林兴趣广泛,有一段时间喜欢去上海中山公园习武。那时,王个簃常常到中山公园散步,在广场上看他们练武。一来二往,大家都熟悉了。
王个簃自称是做教学工作的。有一天,一名习武的青年对王个簃说:“志林(董芷林原名董志林)毛笔字写得蛮好的。”王个簃立刻高兴地说:“好啊,拿来看看。”
董芷林写得最多的是颜体。第二天,他就抱着一堆自己的习作来了。王个簃一张一张地看,不禁赞叹道:“蛮好蛮好。”
一次,董芷林去王个簃家,一抬头,看到墙上的吴昌硕先生像。吃了一惊,再一看旁边有王个簃的落款,不禁问道:“你就是大画家王个簃?”王个簃点了点头。他问董芷林:“除了练书法,你喜欢画图画吗?”见董芷林点头,王个簃就鼓励他画一幅看看。董芷林大着胆子画了一幅葡萄,王个簃看了表示赞许,还在画作上题了款,认真地盖上印章。“这幅画我保存到现在,因为它见证了我与老师忘年交的开始。”
就这样,董芷林成了王个簃的入室弟子。
王个簃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各领域都非常出彩。沙孟海赞誉他:“画印诗书概括神州美学。”晚年,王个簃曾为学生董芷林题字“门下年轻有为者”,这句话足以证明,王个簃和董芷林之间的师生情谊非常深厚。
董芷林对王个簃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始终铭刻在心。王个簃将他名字中间的“志”改为“芷”,取意“食金石力,养草木心”,寓意着学生董芷林在艺术上的才华和努力,以及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食金石力,养草木心”这八个字,也是吴昌硕八十四岁时亲笔所书赠与王个簃的勉励之语。
“这八个字,已经成为吴门三代的人生格言与从艺宗旨。”董芷林感慨道。
除了教董芷林画画,王个簃还教董芷林写字,逐字分析,这笔为什么长,那笔为什么短。老师赠送他《黄山谷松风阁诗墨迹》,上面题写:“王个簃赠小董,希望他时时阅读,甚至拥抱它一个长时期。”
王个簃教董芷林刻章,这个字好在什么地方,那个字不好在什么地方,一一在旁写清楚。王个簃还教董芷林作诗,赋比兴、立意,和平仄、对仗,一一讲解。
“我向王个簃老师学的不仅仅是诗、书、画、印艺术,还有他刚正不阿的人品和丰富的内涵与学养。老师常告诫我要‘敦品励学’,就是为人要忠厚诚信,学习要刻苦钻研,这四个字我在心里牢牢地记了一辈子。”董芷林动情地说。
乡情入墨
“我是余姚陆埠人。姚江舜水孕育的海洋文化、藏书文化、浙东文化等深深融入了我的血脉。”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开幕式上,说起故乡的事情,董芷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父亲排行老九,在余姚我有许多叔伯姑姑,老堂老表也很多。以前我上海的家里竹制品很多,椅子、淘箩、饭篮,是余姚的亲戚送的。”
董芷林跟着长辈多次回老家,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初中毕业回到故乡过暑假。陆埠的蓝溪,流水潺潺,树木掩映,风景令他沉醉。他和表兄弟游山玩水、捕鱼捉虾,尽情享受欢乐时光。川水老家山岭连绵,漫山茂林修竹,董芷林似乎处处看到了优美的山水画,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祥和。只是他也没有想到,多年以后一幅幅山水花鸟画会从自己的笔下流淌出来,故乡的山水悄无声息地化作了饱含深情的笔墨。
从宁波余姚走出的董芷林,深感宁波这座城市对其艺术理念、文化成就的滋养。
董芷林在上海、北京、香港、纽约、西雅图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在家乡举办画展是他的夙愿。
2001年,他在宁波天一阁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次,他又返乡在宁波美术馆举办师生书画作品联展,感恩父老乡亲。吴昌硕、王个簃和董芷林,三位艺术大师的师生情谊,跨越时间和空间,因同一文脉而百载连绵,如同一汪清泉,流淌不息、清澈甘甜、历久弥新。
“入吴门又出吴门”。如今,经历了一个甲子的从艺历练,董芷林“斗胆”将吴昌硕、王个簃的艺术,从起源到发展,从融合到创新,从个性到特长,领会吃透,发扬光大。
年近耄耋的董芷林,依然与笔墨同行,与山水交友,与花鸟对话,热情不减,笔耕不辍,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
除署名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