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
观点提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聚焦七个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改革任务。这为新时代新阶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和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以这个战略谋划为基础,党的十四大要求,在20世纪90年代,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之后的党的历届党代会,对这一重大历史任务都有明确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来完善上层建筑。因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和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改革开放4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8.7亿元达到2023年的1260582.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8.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5元达到2023年的人均89358元,年均增长8.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组成的。根本制度包括:党的领导制度是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是根本文化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根本社会治理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是根本军事制度;根本制度具有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等特点。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制度的特点是贯彻体现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基本原则、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发挥重大影响、覆盖和体现在各领域各方面各项工作的制度。重要制度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党的建设等。重要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派生而来,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保障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与保障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制度基础。
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必须不断坚持好、实施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将其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断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监督,增强执行制度意识,自觉维护制度权威,从具体国情出发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各项制度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备制度,在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成熟经验和成熟做法基础上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一是经济社会活力持续得到释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不断适应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努力适应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建设,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科学应对网络安全、数字经济监管和人工智能伦理等带来的种种挑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是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党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国家机构依法履职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应对各种安全挑战,包括传统军事威胁、经济安全以及流行病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威胁的能力不断提升,我国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具弹性,更能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持续性。
三是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程中,民族复兴所需要的有效调动资源能力、实施长期战略规划能力、驾驭复杂全球动态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确保了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确保了经济增长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社会福祉为代价。
四是不断完善和发展法律体系,积极实施依法治国,保护人民的各项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五是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资源有效管理和污染有效控制政策顺利实施,党和国家实施严格法律法规,保护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减少碳排放,加强对工业排放、废弃物以及水和空气质量监管,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六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完善,各级党委政府把社会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和长治久安。
聚焦根本性战略性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聚焦根本性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竞争,提高效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破除民营企业的进入壁垒,为其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力投资研发,关注耐心资本,不断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创新。通过支持初创企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政策实现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鼓励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二是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法律法规,最大限度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促进电子政务,不断提高行政透明度和行政效率。建立畅通的渠道,让公众更多地参与民主过程,培养人民群众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三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开展文化交流,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扩大人民群众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机会,加大对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培养更多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好的保障支持,建立全面和包容的社会安全网。
五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施有效的资源管理和污染控制政策,减少碳排放,提升能源效率。
六是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完善包括经济、社会、网络和环境等在内的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应对自然灾害、流行病和其他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努力开发有弹性的基础设施和应急响应系统。推动数字技术在治理、行业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开发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措施。
七是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要突出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强调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推动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落实落细落微,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此,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创新智慧充分吸收到各地区各部门的改革设计及具体落实中,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