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曹平: 加快打造宁波卫生健康发展新高地

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多学科团队救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宁波市第二医院医疗综合大楼效果图,大楼预计明年上半年完工。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俞曹平。

记者 陈敏 通讯员 陈琼 文/摄

核心观点

■我们要立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对标对表推进,全面谋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市域方案,持续增强卫生健康领域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我们要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抓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化路径举措,以创新实干精神抓好卫生健康领域重点任务落实,不断优化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健康服务,加快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加快打造宁波卫生健康发展新高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并就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了部署,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这是党中央针对卫生健康领域新的战略部署,宁波卫生健康领域将如何立足全会部署,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域迈出新的步伐,以加快打造宁波卫生健康发展新高地,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记者专程采访了宁波市卫生健康委主任俞曹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打造卫生健康发展新高地

记者: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群众最为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尤为引人关注,您如何理解这项改革任务?

俞曹平:这是党中央针对卫生健康领域新的战略部署。我们要立足全会部署,深入谋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把全面深化健康宁波建设、率先推进市域卫生健康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建设、“两个先行”发展目标与改革工作目标有机融合起来,对标对表推进,全面谋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市域方案,加快打造宁波卫生健康发展新高地。

要推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探索建立医保、医疗、医药统一高效的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机制。加强医改监测和宣传,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医学高峰”建设,深化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改革,开展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试点,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

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完善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提升服务质量、运行效率、持续发展水平和满意度为重点,优化护理服务,扩大检查检验互认,推动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医院经济运行管理和法治建设。推进医疗机构设备设施更新和病房优化改造。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统筹推进“一老一小”、数字化赋能医改等其他重点改革。

立足改革创新,宁波卫生健康走向现代化

记者:人民健康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多年来,我市聚焦构建卫生健康现代化,去年12月,我市还专门出台了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请问:宁波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俞曹平:多年来,宁波努力争当破解全国医改难题的先行先试者:探索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出台全国首部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的地方性法规,探索医疗纠纷的“宁波解法”;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云医院”……随着改革创新的深入,宁波卫生健康现代化成效初显。

一是医疗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越来越多市民留在宁波就医。

全市三甲医院增至11家,三乙医院增至14家,数量居全省各地市前列。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入选浙江省研究型医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为研究型医院培育单位。在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宁波市第二医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均稳居全国前列,分别居第36位、第37位、第56位;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宁波市中医院分别跃居精神、妇产、中医专科类全国第1位、第7位、第11位。

宁波已有多项医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多个手术的年开展数量常年排在全省前2到前6,多个学科开始走出宁波,辐射整个浙东地区。比如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神经外科、宁波市第二医院的胆胰肠外科等,在省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就诊率保持在65%以上。

全市156家基层医疗机构,已建成慢性病一体化门诊112家,市级、县级基层特色专科88个和133个,完成星级全科门诊、中医药门诊和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基本形成“城市十分钟、农村二十分钟”健康服务圈。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今年规划新建院前医疗急救点75个。目前,全市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为11.9分钟,较2023年的13.5分钟缩短了1.6分钟。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我市自2016年起先后5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绩效评价,取得了4次第一、1次第二的优异成绩。今年7月1日起,《宁波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条例》正式颁布施行,成为全国首部市级层面的基层公共卫生领域地方性法规,为进一步解决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难点、堵点提供法律依据。

三是数字健康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数智赋能群众就医问药。

2024年,宁波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全国排名第八,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全域范围通过高等级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的城市之一。多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数智赋能群众就医,建设了54家互联网医院,快速问诊、复检开单和上门护理等互联网诊疗服务深受群众欢迎。上线运行基于医疗大模型的宁波“安诊儿”智能体,通过对话模式为群众提供连续化医疗服务,进一步消除了“数字鸿沟”。

同时,数智赋能医疗服务,三级医院普遍开展智能影像辅助诊断,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广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实现检查检验互认共享。2023年,医学检查检验互认涵盖了320项检查项目和116项检验项目,为群众节省总医疗费用1.19亿元。

深化路径举措,

创新实干全力打造“健康宁波”

记者:面对党中央在卫生健康领域新的战略部署,下一步,宁波将如何一一落实、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新的贡献?

俞曹平:我们要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抓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省卫生健康委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实干奋进年”行动,以高质量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九大行动”为抓手,促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作提质增效,不断优化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健康服务,加快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医学高峰”攀登行动。

加快推进浙大一院和浙大邵院宁波院区建设,推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引导市级医院围绕重大疾病、重点薄弱领域,加快临床技术创新,提升危急重症、疑难病症医疗技术水平。

按照多方推动协同创新的科研模式要求,持续加强医学学科建设,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础科学驱动、重大项目带动的有组织科研攻关。

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多层次人才培养,深入推进医疗卫生高端团队重大攻坚项目、青年名医工程、青年技术骨干项目。

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宁波市中医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数字健康高地建设,深化“互联网+健康管理”,加快建设“优享智影”应用场景,推广“优享照护”“优享健康”等服务应用,全市互联网诊疗年服务量突破200万人次。

二是着力提升全民健康服务能力。

积极推广“固定+流动”乡村卫生服务模式,实现山区海岛村级卫生服务全覆盖。推进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实现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家基本标准全覆盖。

深化家医签约服务内涵,推广“互联网+家医签约”服务应用和“一地签约、县域服务共享”服务模式,确保续签率稳定在70%以上。

全面提升疾控体系能力水平,提高流感、HPV等疫苗重点人群接种率,筑牢群体性免疫防护屏障。推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创新,加强两慢病、慢阻肺、癌症等疾病筛查和早诊早治。建立完善多部门合作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高效敏感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有效防范境外输入性传染病引发本土疫情。

加快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推动《宁波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立法工作,实现院前医疗急救点乡镇(街道)全覆盖。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进一步缩短平均急救反应时间。

增强全民健康意识,积极倡导全社会建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推进健康体检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恶性肿瘤综合防治等创新项目,探索全民健康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

三是着力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推动包括出台育儿补贴在内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指导区(县、市)实施好生育支持配套措施。加强优化生育人口政策宣传,实施家庭婚育指导服务项目建设,构建新型婚育文化。

建设“5+X”的多元化托育服务模式,加快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让群众真正实现就近入托。开展托育机构星级评价,推进托育资源合理布局,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托育服务。

加强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抓好母婴设施提质培优工程。持续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儿童友好医院和儿童友好病区建设,支持组建妇幼专科联盟,深化儿童健康促进行动,推进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2024-08-09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68794.html 1 3 俞曹平: 加快打造宁波卫生健康发展新高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