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四明周刊·视点

丹青为伴 彩墨人生

——从小港李家走出的女画家李秋君

李秋君(1899年-1973年)

《松下高士》(局部)

仕女像

《富贵白头》 (李秋君画,张大千题词)

现实题材国画《向东海要鱼》

李氏兄妹与张大千(右为李秋君,左为李祖韩)

中国女子书画会的部分成员(1934年,上海)

孙仰芳

阿拉宁波艺坛,有两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近现代大画家,一位是沙耆,另一位是李秋君。

李秋君是北仑人,出生于“宁波帮”中的“常青树”小港李家。据史料记载,从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期,再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今天,小港李家不仅走出了数十位颇有声望的工商界奇才,还有不少闻名遐迩的文化人,李秋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病中习画显才华

“多俊生浙东,去来天下通。帮帮经济竞,代代绩荣隆。”这是一首名为《宁波帮》的诗,用来形容小港李家十分合适。

据小港李氏家谱记载,先祖是唐右散骑常侍、节度淮西军事、光州刺史李杞,延续到第27代时,分为乾坤两房。坤房的当家人叫李也亭,15岁时便辞别家乡前往上海谋生,在黄浦江一条沙船上做水手,后来升为船主。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政支绌,实施沙船海运朝廷所需漕粮。李也亭抓住了这一难得机遇,乘势直上,创立了久大沙船号。并融资买入十六铺一块滩地,辟为久大码头,赚得盆满钵满,迅速跻身上海商界巨擘之列,被后人尊称为“发财太公”。

李薇庄是坤房第三代传人,他的长兄就是“宁波帮”商人中享有盛名的李云书,曾北上辽西投资开垦大凌河牧场,又参与创办四明银行及华通水火保险公司,还担任过上海总商会会长。辛亥革命前夕,李薇庄与李云书一起,积极拥护孙中山学说,出资出力,响应同盟会号召,支持光复上海的武装起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他为了资助起义军购买更多的枪械火器,不惜动用官银十万两。后被人告发,遭清廷关押。之后,李薇庄因有功被推选为上海闸北民政厅厅长、同盟会参议员等职。孙中山先生还亲自为他执笔题词“子孙永保”四字,以示表彰。

1899年9月,李秋君出生了,她是李薇庄的第三个孩子。因降生那天,正届秋季佳日,天高气爽,万里无云,故取名秋君,字祖云,后又别署欧湘馆主。李秋君从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深受父亲李薇庄疼爱。谁知这位被全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的“三小姐”,从小身体十分虚弱,尤其到了冬天,整个夜晚气喘吁吁,咳嗽不停。后来经过医生诊断,发现她不幸染上了肺病。当时肺病尚无特效药可医,唯有增加营养在家静心调理,才能延缓病情发展。可李秋君的个性活泼好动,难以叫她安下心来疗养。最后,李薇庄想出了一个办法,强逼她跟随长兄李祖韩学习书画,希望通过写字、绘画来使她移性养身。这一招儿果真灵光,自那之后,李秋君就以病弱之躯,与丹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在取名为“欧湘馆”的闺阁里静养十年,同时练笔十年,不知不觉,在绘画上大有长进。

李秋君的绘画功底,主要来自她对古画名作的临摹,因为家族中收藏颇丰。另外族人们还喜欢广结名人雅士,经常与古董商来往,在考虑收购过程中,通常会将相中的字画等藏品停留在家数日,这样李秋君就有足够时间细细观看,以至熟稔于胸。李秋君习画初期,主要画的是仕女,当时流行的仕女像,削肩细眼,三白面孔,是明代仕女像的风格。而她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通常古拙凝重,线条流畅。如早期一幅《湘夫人》,明显借鉴了宋元时期以及唐人画卷的气韵,深受亲朋好友称赞。也许是因祸得福,这场疾病竟然让李秋君迈入了艺术殿堂。

长兄李祖韩不但是一位著名的商人,曾担任过中国化学工业社董事长,还是一位热衷书画篆刻的艺术家,尤以刻竹闻名于沪上。一天,李祖韩邀请当时享有盛誉的女画家吴淑娟抵寓做客,进入“欧湘馆”时,吴淑娟无意之中看到搁在案桌上的一幅仕女画,竟然停步细细观看起来。此时的吴淑娟已年过花甲,为沪上女画家之耆宿,号“杏芬老人”。观看一阵之后,吴淑娟扭头问道:“这幅画是谁画的?”李祖韩忐忑不安地回答:“是我小妹祖云所作。”吴淑娟听了赞叹不已:“不错不错!想不到你还有一个会画画的妹妹,她与我画风十分接近。”李祖韩大喜过望,立即把李秋君从内室叫了出来,趁热打铁,让她师从吴淑娟学画。

李秋君做了杏芬老人的入室弟子之后,艺术造诣飞速提升,作画的技法更加娴熟,画风更加老辣,与一般女性绘画柔弱之风迥异。此外,她画作的内容,也逐渐从仕女像拓展到山水人物画,绘画题材更加广阔了。

李秋君成名极早,曾到日本、比利时开过画展,她的《秋山读易图》,青松苍虬,烟云沉郁,在比利时举办的“劳动和美术”国际大奖赛上获得了金奖。一个女画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享有这么大的名气,在当时的中国艺坛颇为罕见。

作家陈定山在他的旧著《春申旧闻》中专门辟出一章,对李祖韩、李秋君兄妹的家世和艺术造诣有过详细描述:“上海商业世家,子孙鼎盛,无逾镇海小港李氏。李氏昆仲五人,云书为长,次为薇庄,早殁,子辈尤秀发。而祖韩及其女弟秋君,尤好书画,喜近文士。祖韩与余创中国画苑,秋君亦与余妹小翠创中国女子书画会以相抗衡……而秋君则为吴杏芬老人高足,得宛米山房汪仲山为之润色,山水卓然成家,颇近吴秋农、陆廉夫。”

当然,对李秋君绘画生涯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后来名满天下的张大千。

■“三跪红颜”是杜撰

张大千是李秋君一生中绕不过去的人物,两人同庚,李秋君的生日只比张大千晚了4个月。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原名正权,1919年从日本完成学业归来,先在松江禅定寺出家为僧,法名大千,三个月后还俗返川完婚。赴上海时他还只有22岁,次年就与李秋君有了第一次接触。说起两人的相识,还颇有戏剧性。

事情的起因是一幅假画。有一天,李祖韩从古玩市场上“淘”来了石涛画作《梅石图》,李祖韩认为自己捡了一个“大漏”,拿去让李秋君欣赏。谁知李秋君只扫了一眼就说:“阿哥,你让人骗了,这只是一件石涛的赝品。”李秋君多年来临摹古画名作,早已炼成了火眼金睛。此刻她见长兄脸上有点丧气的样子,很快补充上一句:“这个做赝品的人很有悟性,天分极高,仿照石涛画法惟妙惟肖,一般人根本看不出真伪。假如他日后能够静下心来作画,必成一代大家。”

当时,张大千旅居上海,为了维持生计,出售一些自己仿造的名人古画。这些以假乱真的赝品骗了不少富豪绅士,甚至连黄宾虹、陈半丁、吴湖帆等画坛行家也吃过他的苦头,没想到如今被一位尚未出阁的李家三小姐给识破了。李祖韩找到了这个制作假画的“第一高手”,带他去见了李秋君。张大千没有想到对方并未责难自己,反而把他留在李府执笔作画。

这以后,张大千就把自己的画室“大风堂”搬了进去,设在李秋君的“欧湘馆”后楼内,两人互补短长,探索绘画之真谛。李秋君结识了张大千,开始主攻大型填金青绿山水画,这类作品需要大量的纯金粉,花费较大,但画出来的作品金碧辉煌、华贵亮丽,张大千在这方面给予她很多指导。而张大千在生活上的饮食起居,全由李秋君细心照料。李秋君身上有旧式宁波女人的做派,贤良有礼,又有新式女性的优雅气质,落落大方,再加上她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样的女子,让张大千眼前一亮。而李秋君对张大千的唯一要求,是他能够安下心来创作一批传世之作。

张大千果然不负李秋君的期望,闭关三个月,完成100幅绘画作品。李秋君和李祖韩立即全权操办,在上海举办了张大千的第一次个人画展。三天之内,100幅作品全部售罄,张大千大喜过望,认为搞了个“满堂红”。其实那时候,张大千的名气还不大,难免有几幅作品留下来,善解人意的李秋君就自己掏钱,把剩下的画买了下来。事后,张大千感慨万千:“最懂得我心情的人,就是三小姐了!”

为了庆贺五十岁生辰,张大千与李秋君决定携手合办五十大寿,画坛友人奔走相告,称其为“百寿合庆”。寿庆宴会上,他俩联手画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高山流水遇知音,画作背后的深意不言而喻。前来参加寿宴的著名金石家陈巨来还篆刻了一枚贺章,印文为“百岁千秋”。这不仅仅是一句祝福语,也将两人的名字“千”与“秋”,巧妙地嵌入其中,专供他们两人合作书画时盖用。之后,张大千与李秋君又一同来到上海的静安公墓,选定寿穴,互题墓碑,约定百年之后要邻穴而葬。这件事一时传为艺坛佳话。

李秋君一生未嫁,张大千风流倜傥,于是有好事者把他俩的关系,编成了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文章是《张大千三跪红颜》。文中写到李家二伯父薇庄先生,把李祖韩、李秋君兄妹和张大千叫到了一起,郑重其事地对张大千说:“我家秋君,就许配给你了。”这时张大千已娶了两个夫人,并已有了两个孩子。他扑通一声跪在了李秋君裙下,说道:“三妹,抛开男女情事不谈,我一生最亲近的红颜知己,除你之外再无一人。但是,我若纳你为妾,将使一代才女受辱,而我也必遭天谴!”

李秋君的侄子李名珩提起这个话题,口气就严肃起来,说“三跪红颜”完全是杜撰的,纯属捕风捉影胡编乱造!“薇庄先生原本就是我三姑的父亲,怎么一下子变成二伯父了呢?何况他在张大千到上海进入李府时,已经去世许多年了,何来故人许婚一说?我三姑一生未嫁的真实原因,是小时候患过肺病,虽说后来没有复发,但病症没有根治,依旧时常咳嗽,因此医生关照她这辈子要避免结婚生育,再谈婚论嫁已是很难的事情了。”

李名珩多年来一直在整理家族文档,对于他三姑的事情应该拥有发言权。李名珩认为,如今人们只要一说到张大千,就会牵涉李秋君,“她已经被人误读了半个多世纪,我完全有必要站出来,纠正这种以讹传讹的八卦新闻。”

笔者十分赞同李名珩的说法。

张大千在他的青年时代落脚上海滩,李府是一块人生福地。后来他的发迹与名扬四海,李家族人确实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尤其是李秋君,两人互相成全,竭尽全力而无一丝犹豫。原来这人世间还有另一种款款深情,无关风月,不问朝夕,只求心心相印,这种友谊早已超越了日常的男女之情。

张大千与李秋君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亦师亦友,灵魂画伴”。

■化为画中一处景

在我国绘画史中,女性艺术家大多处于“缺席”状态,即使偶然被提及,也只是寥寥几笔。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知识女性的觉醒、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女画家才真正占据了一席之地,而那一席之地中,就有李秋君的身影。

1934年,李秋君联络冯文凤、陈小翠、顾青瑶、顾默飞等上海著名女画家,发起组织“中国女子书画会”,会长为何香凝,李秋君被选为执行委员兼常委、监委。短短数月之内,应者云集,会员竟有150多名,遍及全国各地。随后女子书画会开展活动,竟然一连举办了四次画展,并出版四期“特刊”。

李秋君在《中国女子书画会第一届展览会特刊弁言》中写道:“孟子曰:舜,人也。余亦人也,吾何谓彼哉?秋君等窃不自揣,爰集同好,特开女子书画展览会,广征文坛名宿、艺林硕望最近作品,以相观摩……志在于提高艺术,教学相长,以几作者,而绍前徵。”展现了坚韧自信、奋勇当先的新女性风貌。

日寇入侵上海后,中国女子书画会被迫停止活动,李秋君放下彩笔,走出画室,自觉投身于救亡运动。她看到战争使无数平民惨遭杀戮,孩童失去双亲成为孤苦无依的流浪儿,心痛不已,毅然与何香凝等社会进步人士一起,出面募集资金,建立上海灾童教养所,并亲自担任所长,所址设于“极司斐尔”路(今万航渡路)盛公祠。灾童教养所刚开始时能收容孤儿30人,后来逐渐增加到250余人,盛公祠容纳不下了,所址又迁至湖南路285号一幢老房子里。当年那些灾童,长大后走上了革命道路,奔赴延安或加入地下党。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来看望李秋君,激动地喊她“妈妈”。在这期间,李秋君又跟随何香凝一起做抗日后援工作,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社会关系,积极筹款,为解放区捐赠医疗物资,掩护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为此,李秋君还收到一张盖有朱德总司令印章的荣誉奖状。

上海解放后,李秋君是陈毅市长首批接见的爱国民主人士之一,曾当选第一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同时还担任第一届上海市民主妇联执委。那时候,绘画反而成了她的“业余作业”。

1956年8月,上海中国画院成立,聘请李秋君等69位画家担任画院第一批专业画师。她又重拾彩笔,绘画的才华犹如开闸的江流喷薄而出。其中花卉人物画《梨花仕女》以没骨法笔触画出一树梨花,横斜而生,暗香浮动,营造出一种富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审美效果。在青绿山水画《万紫千红》中,她又发挥了泼墨与填金的技法,赋予画面既紧凑又排列有序的层次感,山石的线条流畅而有节奏,有秀美之意却无纤弱之态。在这两幅画中,李秋君把山水、花卉、人物与自身的心境相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状态。此外,为了反映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李秋君知难而上,深入生活第一线去汲取营养。她先到上海久新、益丰两家搪瓷厂参加劳动,后来又去海岛渔场采风写生,绘就了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国画。

2004年4月30日,“朝花夕拾——海上女画家作品回顾展”在上海中国画院开幕,展出了8位已故女画师的45幅作品,其中就有李秋君创作的《假日》《渔舟待发》《向东海要鱼》等一批具有突破性的传世佳作。

随着岁月的流逝,出身于“宁波帮”世家的李秋君,始终在中国美术史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除却作品外,她奇特的人生历程,已化作了画中的一处最美风景。

2024-07-29 ——从小港李家走出的女画家李秋君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66330.html 1 3 丹青为伴 彩墨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