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行天一 风华醉锦堂

张智重书法展在天一阁昼锦堂举行。

草书十八条屏《昼锦堂记》

黄银凤 赵羿然

杜甫形容张旭草书“挥笔落纸如云烟”,云烟落纸,心手双畅,这是何等的酣畅淋漓之快事!

6月30日至7月28日,“思无邪——张智重书法展”在天一阁昼锦堂举行。现场一并展出50余件张智重书法精品佳作,涵盖条屏、手卷、册页、对联、翰札、小品等多种形式。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巨幅行草书作品,写得跌宕飘逸,如云若水,尤其是巨幅草书六尺十八条屏欧阳修的《昼锦堂记》,洋洋洒洒、神气灌注、蔚为壮观,尽显高古气象,也让古色古香的昼锦堂,翰墨与书香辉映,平添几分“云烟满堂”的意境。

“字字独立而神气灌注,没有半点的矫揉造作和特别的谋篇布局,而在字形的俯仰变化和笔道的抑扬顿挫之中,强势地展示中国书法的传统功力和魅力”,这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原副院长、教授陈松长看了张智重书法作品后的评价。

诚然,观这些书法作品的精彩之处,不在其形,也不在其笔,而在其势。观其挥洒,从容不迫,徐疾有度,一如其人。

天一阁通青鸟使

“念智重,思无邪。生有尽,学无涯。书言志,如其人。求新异,守本真。锲不舍,艺日成。”题在天一阁博物院昼锦堂进门左侧墙壁上的这首诗,乃书坛泰斗沈鹏的手笔,这是他在去年4月专门为学生张智重的书法展览所书。

张智重自幼学习书法,至今已四十多年。去年开始举办“思无邪——张智重书法展”,今年宁波的展览是第二站。

“听闻我办展览的消息,恩师沈鹏先生在病榻上为我题写展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专为展览题写三言诗一首,每每想来不禁潸然泪下。”忆及此,张智重不胜唏嘘。

尊师重友、默默沉潜的张智重,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现为北京介居书院美术馆馆长、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理事、傅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介居”是沈鹏先生的斋号,张智重经常在该馆组织雅集、展览等活动,遥寄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一以贯之地传承和弘扬沈老的书法思想。

“京居几十载,守正谱新章。书道行天一,风华醉锦堂。”展览开幕式上,《中国书法》资深编辑吕书庆的这一点评,既是对张智重艺术状态的妥帖描绘,也点出了其与天一阁结缘的一段佳话。

“思无邪”与“天一阁”,展览名与展馆名是如此的诗意相契。

有书促有德,最具中国文化符号色彩的书楼——风雅的天一阁,非常适合搞传统书画展,在这里可以“思无邪”,在这里可以畅叙幽情,在这里可以心游万仞。

“天一阁历史悠久、文脉绵长,这里的书香环境与我做人作书的精神追求深相契合,来此办展,正可谓得其所哉。”张智重说,天一阁是他非常向往的地方,这里更是天下读书人向往的圣地,能在这里展出自己的作品,十分开心。

十年前,张智重曾以制片人身份来到宁波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书圣王羲之》,当时大部分拍摄场景是在象山影视城完成的,剧组在这里待了很多天,特别喜欢浙东这个文风、书风鼎盛之地。

此次展览展出了张智重的一件隶书作品,创作内容是其师沈鹏的诗作《嵊州至上虞途中》:“春暮杨花雪样飞,越中山水古称奇。此行非为戴安道,李杜同舟泛剡溪。”借此作品,抒发了他与老师沈鹏一同前往嵊州金庭王羲之故里朝圣时一路上惠风和畅的心情。展出的另一幅草书自作诗《剡溪》中,张智重感叹道:“剡溪千载后,驿路草花迷。访戴无遗迹,唯有空鸟啼。”

“我来过宁波、浙东很多次,书画界不少好友居住于此,此次展览开幕,好友们纷纷前来,让我深受感动。”张智重说。展览开幕后不久,韩国著名书法家朴东圭和韩国白石文化大学教授闵庚三专程来到天一阁,观摩好友张智重的个人书法展。

在天一阁参观走访期间,朴东圭不停赞叹,“在这里既览藏书楼佳景,又赏书法精品,美哉!”

朴东圭现为韩国书艺家协会名誉会长、韩国国际书艺家协会副会长、韩国篆刻协会副会长。10年前,他与张智重先后在韩国、中国举办过中韩二人书画展,自此两人结缘,此后书艺交流成果颇丰。

朴东圭认为,天一阁为藏书圣地,书香墨韵悠长,与好友张智重的书法相得益彰。兴之所至,朴东圭还现场赋诗一首,以表祝贺:“天一阁中墨韵香,思无邪境意飞扬。笔走龙蛇书古韵,心随月影入江乡。永和遗风今再续,万卷诗书光辉长。琳琅满目惊四座,翰墨丹青共颂章。”

“桃源”书生思无邪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不仅是孔老夫子对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的总结,它更是一种态度、品格、境界。当然,之于当下,可能还是一种对比、矫正和期许。

诗如此,书法又何尝不是。从殷商甲骨、秦篆汉隶到晋草唐楷,从钟繇张芝、二王父子、欧虞褚薛、颠张醉素到苏黄米蔡,每一件经典的书法作品,在张智重看来,就像《诗经》一样,具有恒久的魅力。而“思无邪”的传统更是他持之以恒的动力。

张智重从开满桃花的“武陵”桃源起步,一路心无旁骛,向着书法的最高境界苦苦跋涉。

他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写得一笔好字,经常为邻里写对联,书福字,他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写写画画,天赋加后天的勤奋取得如今瞩目的成就。1988年,他考入湖南桃源师范学校,这所由宋教仁创办的学校,位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那个人人羡慕的“桃花源”所在地——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

师范教育“三笔字”的基本功教学开启了他的天赋之门,他的毛笔字多次在全校“三笔字比赛”中获奖并展出,成为校园知名度甚高的书法高手,毕业时,其书法水平已很是了得,于是留校任教了。

谦虚好学的张智重广采博纳,书法水平日益精进,很早就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1996年,事业上如日中天的张智重辞职了。从乡村里走出来能留校到中专学校工作,张智重曾令多少同学羡慕不已,但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这种人生选择,他要去攀登一座艺术的高峰,这一去,就决不回头。

京华近三十年,张智重由青年步入知天命之年,他的才智和持重,使他创业有成,书艺大进。

京都风云际会、眼界开阔,师友相向,各抒己见。尤其是拜沈鹏先生为师,后来又去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深造,与书坛泰斗沈鹏、艺苑大腕周祥林等问学交游,以及在沈鹏书法精英班几十名书坛骄子的实力交锋,使他对书法又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起点、新的目标。

张智重一直对书法倾情厮守,兴趣如初,喜悦如初。其书写重法度、重经典,老成老到,分寸感强,线条透露出优雅的气息。

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周祥林以老朋友的身份评析道:“他的作品,与传统紧密相连,也与传统迥然而异。在群芳谱中,他独树一帜;在百花园里,他质朴芬芳。张智重于书法,诸体皆能。周秦之篆、两汉之隶,魏晋楷则、唐宋名家,无不精熟于手,通会于心,传统于渠,根深而本固。”

唯“根深而本固”地研习书法,无丝竹之乱,书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这是张智重的一贯主张,也是他攀登书艺高峰的不二法门。

翰墨流芳醉锦堂

张智重奋笔疾书的巨幅草书欧阳修《昼锦堂记》,以六尺十八条屏呈现,铺满了天一阁昼锦堂正中央的整面墙。通篇流丽放达,尽显高古气象,有绝壑奔泉、回环激荡之势。用笔中锋,圆劲遒美,气力内敛,别具潇洒俊朗的书卷之气。

张智重坦言,“这幅《昼锦堂记》,一为致敬欧阳修,二为致敬天一阁。”

天一阁是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藏书楼,文化底蕴深厚,在海内外有着恒久的影响力。这次展出的地点在天一阁的昼锦堂。看到昼锦堂,张智重不由得想到欧阳修。欧阳修不仅是宋代文坛领袖,其书法独步当时书坛,对宋四家都有深刻的影响。

“夏日之长,饱食难过,不自知愧,但思所以寓心而销昼暑者。惟据案作字,殊不为劳。当其挥翰若飞,手不能止,虽惊雷疾霆,雨雹交下,有不暇顾也……”这是此次展览中张智重草书欧阳修《夏日学书说》中的句子,欧阳修在这篇短文提出的“学书为乐”书学思想,引起张智重深深的共鸣,“欧阳修意在将书法退出功利场,作为‘人生一乐’。我想这就是他‘自适’的代表作吧。正因为他没有为取悦当时之人而书,反而让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学书者、爱书者得到了愉悦和美的享受。”

“欧阳修的《昼锦堂记》,全文写得含蓄隽永,迂回起伏,是历来公认的名篇。为了本次展览,我专门创作了草书十八条屏《昼锦堂记》捐赠给天一阁,以表达我对欧阳修的崇敬之情,也是对天一阁由衷的谢意。”张智重由衷地吐露心声。

书法之美,不知者,看形貌;粗知者,言意趣;高明者,望气质神采,巅峰者,则境界耳。张智重的行草书之所以能得高古气象,得力于他在篆隶方面下的墨池苦功。

与《昼锦堂记》一同展出的,还有张智重草书四尺十条屏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这里的‘严先生’指的是严子陵,他是从余姚走出的硕儒,范仲淹更是提携后学的典范,两位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是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情,书写范仲淹的名篇《严先生祠堂记》的,这件作品也能在南国书城天一阁展出,我感到十分荣幸。”张智重说。

2024-07-29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66329.html 1 3 书道行天一 风华醉锦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