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年前,一场高山流水的相会

楼世宇

江水泱泱,山高水长。

扬州,中国大运河的原点,也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发起城市。这里水系发达,汴水流,泗水流,还有一条邗沟,连通长江与淮河。

时钟拨回到325年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月初四,在扬州城区四十里外的瓜洲古渡口,两位神交已久的“画僧”——八大山人和石涛,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这是他们第一次“线下”见面。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使得两人的内心都无比激动,以至于一时说不出话来。

每一次“合体”展都引起轰动

这两人中,年长的是八大山人,俗名朱耷,时年74岁,来自江西南昌;年轻的是石涛,俗名朱若极,时年58岁,来自广西桂林。他们同是前朝大明王室的后裔。55年前,明朝覆灭,为逃避清兵、农民起义军乃至同宗的各路追杀,他们不约而同地出家,自此亡命天涯。说来也巧,若干年后,共同的天赋异禀,使他们都成了足以站在那个时代顶峰的画家。

此时的石涛已在扬州落脚数年。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风光旖旎,人文荟萃,是淮盐和书画艺术品的集散地。凭借高超的画技,“走市场”的石涛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还在位于今天邗江区的地方置了个宅子,起名“大涤草堂”。他把远道而来的兄长朱耷接到自己家中,促膝长谈。草堂之内,不时传出两人爽朗的笑声。

接下来的日子里,作为“地主”的石涛带着兄长遍访扬州名胜,二十四桥、瘦西湖、平山堂、小金山、八大寺……所到之地,令朱耷开颐畅怀;又带着他结交了几位圈中同道,程京萼、朱观、程浚、黄又、高翔……他们都是八大山人的“迷弟”,见到“真神”,无不欢欣雀跃。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一帮人还开了个小型的派对,切磋画艺,挥毫泼墨,“笑之”“哭之”,个个兴致勃发。

据部分史料记载,八大山人在扬州逗留了小半年,至初秋才返回南昌。之所以称“部分史料”,是因为另有研究表明,八大山人和石涛一直处于“神交”状态,“动如参与商”,他们一辈子都没有见面。到底见没见?这也成了绘画史上的一个谜,至今仍无确切的答案。一种比较“中庸”的观点认为:由于两人身份敏感,即使这样的见面行为发生过,也必然是私密的。

不管如何,好事的后人却总是希望他们“合体”。最近几年,不少地方和机构自发给他们举办“联展”,而每一次的展览都能引发不小的轰动。

比如2019年5月,宁波美术馆举办了名为“天潢贵胄——从馆藏石涛、八大山人合绘《松下高士图》谈起”的展览,展出两位画家的多件绘画和书法,其中还有一件张大千和唐熊合作的《石涛岂敢八大君》,引人瞩目,可见人们对于让两位绝世高人“在一起”的愿望有多么迫切。

2023年6月,中国美术馆举行建馆60周年系列大展,几乎把压箱底的宝贝拿出来“晒”了一遍。其中“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占据了中国美术馆三层、五层和六层藏宝阁,让这两位画家在谢世300年后再次“相遇”。

今年3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人气国宝’特展——聚焦八大山人与石涛”,再度引发学界热议。

八大山人的宁波“朋友圈”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画家的人生履历中,都和宁波有一定的关联。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戏剧家、慈溪(今属江北区洪塘镇裘市)人裘琏决定,把家搬到江西新昌县(今属江西宜春市宜丰县),因为他的岳父胡亦堂(宁波府慈溪县人)在新昌担任知县。当时八大山人正在宜春奉新县耕香院出家。两年前,裘琏看到过八大山人的几幅画作,极为推崇,经人引荐,与八大山人有过诗文交流,相近的观点使裘琏将对方视为未曾谋面的知己。一日裘琏游耕香院时,遇一和尚,交流竟十分投机。互道姓名,才知道眼前人正是自己的“偶像”八大山人。相差十八岁的两人,从此成为忘年交。

康熙十六年(1677年),胡亦堂调任抚州临川知县。这里是晏殊、王安石、汤显祖的家乡,一个文化深厚的小城。胡知县认为此地与自己“心气相通”,于是勤勉工作,两年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胡亦堂决定开修县志。修志前,先组建一个“创作班子”,开个策划会商讨相关事宜。就这样,胡知县向在奉新县的八大山人发出了热情的邀请。

四月初八召开的策划会上,来了十位嘉宾。除了八大山人和裘琏,还有鄞县人董剑谔,以及饶宇朴、揭贞传、丁宏诲、李茹旻等,都是地方名士。文人聚首,少不了舞文弄墨,诗词唱和。会后的筵席上,兴之所至,八大山人挥毫画就《梦川亭行乐图》,并即兴赋诗,掀起了当晚雅集的一个高潮。

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胡亦堂调任江苏前,八大山人都是这位临川知县的座上宾。

除了胡亦堂翁婿,八大山人的“朋友圈”中,还有诗人林兆叔、藏书家郑梁等宁波人。

石涛和天童寺的不解之缘

石涛出生在桂林靖江王府。明亡时,不满两周岁的他,由王府义仆偷偷带出,藏身于全州湘山寺,在寺中出家,并度过了童年岁月。十岁那年,被人带到武昌。幸运的是,他接触的人中,既有前朝遗民,也有满清官员,都是饱学之士。在这样的高起点下,年幼的石涛读书、习字、学画,加上皇室血脉独特的文艺天赋,很快成长为一个“青年才俊”。

此时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石涛,眼见反清复明希望渺茫,遂作出这样的抉择:在情感上仍忠于明朝,但从实际生活需要计,则与清廷合作。他一方面对书画、社交、旅游等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又努力成为一名成功的禅宗大师。于是,康熙四年(1665年),石涛从庐山、杭州、嘉兴、湖州,云游到松江九峰,就是当年黄公望画著名的《九峰雪霁图》的地方,拜禅宗临济宗第三十五代传人旅庵本月为师。

旅庵本月是木陈道忞的弟子、密云圆悟的再传弟子。木陈道忞和密云圆悟都曾是宁波天童寺方丈。康熙十一年(1672年)冬,木陈道忞请人将顺治帝赐予自己的“敬佛”二字摹刻成碑,此碑今天还保存在天童寺中。

1667年,石涛带着旅庵本月的“介绍信”来到安徽宣城,长住十三年,结识了很多文化和佛教界名人,如施愚山、梅清、半山和尚等。石涛和师友们一起登黄山、写生、交流,画技不断精进,名气也越来越大。

2024-07-29 楼世宇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66328.html 1 3 325年前,一场高山流水的相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