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超算,让风云“可测”

见习记者 俞家嘉

记 者 王嘉彬

气象卫星“上天”,雷达探测“入地”,变幻莫测的风云已然“可测”。

这几天,“暴力梅”带来的强降雨席卷宁波,让整个城市仿佛被巨大的水帘笼罩。

昨天,当记者走进宁波市气象台时,卫星云图、降雨量、气压、能见度、风速、风向……一系列图像、气象数据在大屏幕上闪烁跳跃,从中可一窥老天爷的“脸色”。市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认真捕捉并及时分析研判这些图像与数据的细微变化。

“精准天气预报,是每一位气象人努力追求的目标。”宁波市气象台技术开发科吴俊杰博士说。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探索从未止步。商周时期,人们通常以占卜预测风、雨、水;元初,天文学家郭守敬精准测定二十四节气,并应用于农耕;20世纪初,由中国人制作的第一张天气图诞生。

如今,“硬核”算力及气象设施的迭代更新,让“观风测雨”变得更快、更准、更精细。

“在气象及相关领域中,气象数据至关重要,它是气象业务的生命线。”吴俊杰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气象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且需求愈加多元化,所需处理的数据量更为庞大,对算力的需求也节节攀升。

目前,宁波市气象局已经拥有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和机房,可以自主运行WRF模式,为气象决策研判提供本地精细化预报参考。而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加入,可谓是“锦上添花”,让算力“更上一层楼”。

早在2023年亚运会期间,宁波市气象局就与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开展合作,将精细化WRF模式部署至超算中心,以亚帆赛区为中心,实现最高分辨率150米、最小时间间隔15分钟的多要素数值预报,预测所需时间也由9个小时缩短至4.5个小时。

不过,算力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吴俊杰告诉记者,自然界中的大气运动复杂多变,运用高性能算力,可以更加精细地模拟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包括气压变化、风场演变、能量收支等,并及时将数据输入气象预报模型。

同时,科研及预报人员还能够对气象预报模型进行升级优化,提高其性能和计算效率,比如调整模型参数、改进计算算法等。

接下来,宁波市气象局计划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进行港口服务全要素数值预报,构建“百米级、分钟级”数值预报模型,满足港口超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需求,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能力。

“当然,数据的源头是监测,这也是预报与服务的前提,只有进一步夯实精密监测能力,才能促进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水平的提升。”吴俊杰说。

我市气象监测网现有495个自动气象站,其中包括9个国家气象站,站网密度4.45公里,数据采集频次1分钟,还拥有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激光能见度等特种观测设备。

以综合观测系统的日益完善为支撑,一张巨大的算力“网”正在缓缓铺开。

风吹云动、阴晴冷暖……可以期待的是,未来的宁波,气象预报将变得越来越精准。

2024-06-26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60190.html 1 3 “硬核”超算,让风云“可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