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潭

一次“向过去、向未来”的求索

福建传统民居石头厝。(周子豪 摄)

扫码看视频

记者 李贵军

崔小明 张芯蕊 周子豪

你曾想过吗?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到遥远的智利复活节岛;从中国的东南沿海、美国夏威夷群岛,再到新西兰群岛……这些相隔很远、散落在海岸边、海岛上的众多族群的语言,属于同一个语系——南岛语系。这个语系包含1200余种语言,覆盖4亿多人。

2024年6月19日,第十六届海峡论坛·南岛语族文化学术论坛在福建平潭闭幕。作为目前被广泛认为是南岛语族“起锚之地”的平潭,以壳丘头文化为代表的史前遗址群已成为我国南岛语族研究的前沿阵地。

而在2020年,浙江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正式发布,让不少专注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的专家学者有了新的线索与抓手。“这里生活的先民应该是目前中国沿海发现的最早的渔民之一,他们创造的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期的海洋文化,可能是西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文化的重要来源。”在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上,福建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研究员曾如是说。

4年时间,新的考古发掘有什么新线索?带着问题,记者走进了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为多年前的一个“问号”,寻找“句号”。

与大多数博物馆不同,这里更像是一座古朴的村庄。带着些许咸味的海风阵阵咆哮,为此,当地居民为房子盖上了石头“帽”——俗称石头厝。走进基地深处的一间石头厝,范雪春正在忙碌着,几句简单寒暄后,记者便直奔主题——南岛语族的祖先,是否与宁波的井头山遗址、河姆渡文化有关?

“在中国台湾,距今约6000年前的大坌坑文化,普遍被学界视为目前广泛居住于太平洋沿岸及岛屿的南岛语族的最早祖先文化。”范雪春说,“经过进一步研究,台湾的大坌坑文化又与福建沿海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有趣的是,平潭壳丘头遗址出土的一件夹砂陶,其花瓣状的釜口,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釜造型相近。范雪春认为,平潭壳丘头文化与宁波的河姆渡文化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性。“以此为方向,我们一直在做深入探究。尤其是基于目前国际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观点之一——南岛语族的祖先起源于中国长江流域,基本将南岛语族的溯源工作,对准中国东南沿海。”范雪春说。

然而,在考古研究中,一个证据并不能作为绝对性定论。“意外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似乎河姆渡文化对福建地区史前文化影响并不大。”范雪春说,“虽然,对于宁波地区的先民来说,当人口迅速增长时,向外发展优选的迁徙路线,应该是沿着海岸南下到福建地区,但因为同时期福建沿海地区的部落很强势,所以他们可能无法进入。这就是福建沿海地区考古发现与河姆渡文化相似性很少的原因。”

这也解释了为何随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深入,浙闽两地文化异大于同。

然而,当一个假设被推翻的时候,就会有另一个新假设出现。“正如五六千年前,辽宁的红山文化跟安徽的凌家滩文化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一样,文化之间的共性,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范雪春说,或许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在上万年前,早于井头山的先民便与福建地区原南岛语族先民就有过交流。

实际上,在探访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的过程中,会看到很多本不属于壳丘头文化的外来物品。“比如这件玉环,很像我们如今的耳饰,可能它本不属于这里。”讲解员介绍,这些零零散散的发现,或许也在说明,即便在7000年前,各个文明之间并非隔绝与封闭,而是有过交流与互鉴的。

这次探访,并不是简单地找到南岛语族与井头山文明之间有何关联,而是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古代先民很早便在河口海岸地带繁衍生息,适应海洋生活,创造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对世界海洋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便没有找到南岛语族与井头山遗址之间的直接证据链,但范雪春依旧肯定了我们的这次活动,并指出了新的方向:“我们要用太平洋的视野,去考察多元一体的中华海洋文明是如何发生、发展和扩散的。”

这次探访,亦是一次“向过去、向未来”的海洋文明求索之旅。

向过去,所有的寻根溯源,即使是再早的遗址发掘研究,都不曾画上句号,探索海洋文明的脚步不曾停歇;向未来,所有的推测与猜想,都在为考古工作提供新的方向与启示。

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陈列室展示的贝壳和陶器。(周子豪 摄)

2024-06-26 福建平潭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60185.html 1 3 一次“向过去、向未来”的求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