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贵军
崔小明 张芯蕊 周子豪
小巷深深,石板路悠悠。走近泉州老城,没有人不会被这里的烟火气牢牢“抓住”脚步。
招招手,坐上一辆即停即走的小白公交车,这次探访之旅,算是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打开方式”。
这里是泉州,也是古之刺桐。宋元时期,满城的刺桐花影摇曳,映照着港口的繁忙景象,与遥隔千里之外的明州(今宁波),相映生辉。
中国东海岸的两座千年古港,一个“模子”,却又映衬出两个“样子”,在历史的浪潮中,并肩前行。
坐着小白公交车穿梭在6.41平方公里的古城里,纵横交错的老街巷,串联起一个个古厝院落、庙宇宗祠;茶馆、小吃店、古玩店,鳞次栉比;燕尾脊、出砖入石,处处皆是景……
即便是初来乍到,眼前的这座泉州老城,也没有让人觉得陌生。
“古代明州(今宁波)的独立设置时间可追溯至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与泉州相差二三十年。正因如此,在城市演进的过程中,无论是‘骨架’结构,还是‘肌理’脉络,两个城市有很多相似之处。”一路上,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国聪向记者解释。
车子驶过中山路至德济门,此番论述很快便找到了例证。
“宋元明清几代,作为进出泉州城的经济要道,德济门几番修建,残存的痕迹如今依旧清晰可辨。”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恩凤指着城门间那条不宽不窄的“小道”说,“无论是来自波斯、阿拉伯的商贾,还是来自印度的商贾,抑或内陆的贩夫走卒,若想进行商品交易,这道城门是必经之路。”
无独有偶,在同样繁忙喧嚣的宁波三江口一带,也有一处城门,是古港兴盛的重要见证。
“在宁波的江厦公园附近,宋代时有一处来安亭,是海外商舶进明州城必经的码头。”林国聪说,南宋时期,世界各地的商贸往来频繁,朝廷同意在明州城东特辟一道城门,名为市舶务门,也称来安门,专供海舶贸易,“车马如龙、人潮如织,是相隔千里的两座古城的共同景象”。
历史赋予的相同的港城基因,让两座城市有了相似的历史走向和发展道路。
丝路绵长、茶叶香远、瓷器璀璨……宋元时期,商船来往其间,又驶向遥远的彼岸,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将两座城市串联成线。
“宁波与泉州先后设立市舶司,都是当时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介绍,宁波的商船扬帆南下,必循航道抵达泉州港;而泉州商船欲北上拓展贸易,也常常取道宁波。
除了物资流通,更有文化交融。“千峰翠色的宁波越窑青瓷,早已名扬海内外,还有承袭了浙江工匠技艺的龙泉青瓷,大受海外客商喜爱,所以福建本地的工匠便烧制出一种与之相仿的瓷器,俗称‘土龙泉’。”林瀚说,类似的实证还有很多,在两地的博物馆里,都可以找到许多线索。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旅游经济被点燃,让这座千年古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道。另一边,向北700多公里的宁波,万吨巨轮昼夜不息靠泊宁波舟山港,创造的是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的年货物吞吐量。
“或许,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曾经的泉州港已无法停靠大量的万吨巨轮,但几近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让世界看到了千年古港曾经的模样。”林瀚说,而作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宁波仍在不断提升东方大港的活力与影响力,“一城一港,皆有各自的烟火与守望”。
一港繁华映月明,一城古韵醉风情。两座历史名城,展示着千年古港的AB两面。
也正因如此,若是了解宁波,那也定可以看懂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