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安伟
吴育新 梅子满
龚一鸣 史米可
远处海面上,渔船如繁星散落,数不清的巨大风机不停旋转着;近处滩涂上,数不清的鸟儿或休憩觅食,或展翅盘旋……
6月15日,宁波日报“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全媒体采访小组,从六朝古都南京启程,来到盐城——国内唯一以盐命名的地级市。
582公里的海岸线,1.7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市域,4553平方公里的滩涂,这一个个江苏省之最,在记者心头画上一个个惊叹号。
让记者更为吃惊的是,吴盐胜雪、荻芦舞风、鹤唳鹿鸣……这一个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语,竟是盐城向海而生的写照——2019年,这里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地。
两淮盐,天下咸!这座从汉武帝时期置县的千年古城,如今几乎不产海盐,但500多个地名和盐相关。煮海为盐,让盐城的海盐文化底蕴深厚。
在盐城,有一个中国海盐博物馆,这是国内首个以海盐为主题的博物馆。2006年1月23日,中国海盐博物馆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它是全国唯一反映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专题博物馆。
“大榭史前制盐遗址可以证明,4000多年前,宁波开始煮海为盐,到春秋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海盐博物馆,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王结华感慨,宁波和盐城靠海吃海,渔盐之利一直是滨海居民重要的海洋资源。
中国海盐博物馆的选址很特别。它位于古代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后者由范仲淹修建,主要用于挡潮防洪。这也意味着,千年之前这里曾是海岸线。而盐城现在的市区,距离海岸线有50公里之遥。现实版的“沧海桑田”,让盐城的海岸线不断向东延伸,更使其面积不断增加。
曾经“因盐而建”的盐城,如今“风光”无限好。
盐城手里握着“世界自然遗产”的绿色奖状。
“潮涨一片汪洋,潮退一马平川”,海水与陆地的日夜争夺,在盐城形成广袤的滩涂,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每年,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候鸟在此停歇、换羽和越冬。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是勺嘴鹬、丹顶鹤等珍稀濒危候鸟不可替代的自然栖息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此高度评价。
“盐城老百姓将麋鹿、丹顶鹤、勺嘴鹬称为‘吉祥三宝’,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走进保护区,仿佛步入丹顶鹤的王国。每一处细节都融入丹顶鹤元素,甚至连路灯也被设计成优雅的丹顶鹤造型。
除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鸟类生态之外,这里更因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广为人知。1987年9月16日,年仅23岁的徐秀娟为寻找走失的天鹅,不幸溺水牺牲。此后,以她的事迹谱写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传唱至今。徐秀娟也被誉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
这个凄美的故事背后,是一座城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写照。
阳光与海风,成为盐城“靠海吃海”的新时代传奇。
走进位于盐城东台市的中节能“风光渔”立体互补产业基地,高耸的风机随风而“舞”,电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鱼虾在下方的水域中嬉戏。
“这一‘风光渔’综合利用模式系全国首创,并向全国推广,实现了滩涂资源高效利用效益最大化。”苏亚东已在中节能东台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工作了14年。他目睹一家家央企将风光发电项目落户于此。
“我们这片区域,除了风电之外,太阳能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78.8兆瓦,平均每年上网电量1.2亿千瓦时,可满足8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苏亚东告诉记者。
更让盐城人自豪的,是风电项目好消息频传:6月14日,全球最大风电试验平台在盐城上海电气风电滨海基地投运,首台机组同时下线;6月15日,国内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发电量突破50亿千瓦时。
数据显示,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占江苏省46.2%、全国15%、全球8%,已然成为“海上风电第一城”。
盐城的风光,也成为当地打造渔旅融合新业态的天然优势。
弶港镇巴斗村,是盐城最靠近海的小渔村,有200多户600多人,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曾因贫穷,村民把笆斗翻过来当桌子,故得名巴斗村。
“从2014年开始,村里开启大规模环境整治,一年一个样。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2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5万元,年人均分红1.5万元。”巴斗村党总支副书记高建东告诉记者,10年来,已有30多户村民陆续开办民宿。每到节假日,不少来自上海、苏州、南京等地的游客来此度假。
在巴斗村,有一处面积超过400亩的湿地。“这里曾是南美白对虾养殖塘,由于影响环境,我们当机立断,关闭养殖场,为此还赔付给对方500万元。”6月15日下午,看着湿地内不断振翅盘旋的燕鸥,高建东一脸欣慰地说,“一切都值了!”
在巴斗村,记者偶遇了宁波水产批发商金岳坤。
“宁波市场上的黄泥螺大多来自这里。每年6月至8月,许多做黄泥螺生意的宁波人会来这里。我已经和高建东合作30年了。”今年62岁的金岳坤告诉记者,这里滩涂面积大,黄泥螺产量高,“我每年要购买两三万桶黄泥螺,每一桶50公斤,深加工后供应上海市场,供不应求”。
从小渔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巴斗村向充满现代风情的旅游村华丽转型。
从海洋到陆地,盐城历经海浸与泥沙堆积,海岸线向东淤长,海涂逐渐转化为丰饶的陆地。
靠海而生,因海而兴!
昔日的盐都,在无限“风光”建设中,迈向绿色能源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