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俞家嘉
野茗茶、十八象、山亦手作、民间刺绣……在象山影视城,非遗购物节热闹非凡,各类非遗文创、美食齐聚;IPN渔轮厂内,梅山舞狮、澥浦船鼓、奉化布龙等非遗项目巡游入场,为市民游客奉上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
今年端午假期,欣赏非遗表演、体验非遗技艺、探寻非遗味道成为市民游客的出行打卡选择。当地域习俗或符号成功唤起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向往,非遗让文旅“火”了起来。
非遗元素融合传统节庆
“听说木版刻画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制作起来非常有趣,原来非遗技艺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端午假期,来自湖南的游客赵新在宁波老外滩体验了一次木版刻画技艺,并兴奋地举着自己的作品拍照。
走进宁波老外滩,仿佛穿越到盛世大唐,置身于商贸市井之中,店铺毗连、商贾云集,古代异国装扮的商贩齐聚于此,生动展现了唐朝端午时节的繁华与风情。
“东市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商业区,此次老外滩精心还原了唐东市的部分风貌,特别设置了非遗体验区,邀请游客体验沐兰汤点雄黄、木版刻画、手串编织、香囊制作等非遗项目。”宁波老外滩有关负责人说,端午假期,宁波老外滩客流量超15万人次。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恰逢端午假期,宁波各大景区融合本地特色非遗资源,通过丰富的非遗体验解锁旅游创新场景,非遗技艺正在走出民俗场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可知可感可体验”。
“非遗的承载形式多种多样。”象山影视城有关负责人表示,端午假期,影视城融合了非遗表演、美食、快闪、研学课堂等多种形式,为游客打造一场“看得见、尝得到、能体验、可带走”的非遗盛宴。
非遗技艺“邂逅”乡村
稻田广阔、树木葱茏、阡陌交错,乡村是一幅藏于青山绿水间、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诗意画卷。当非遗技艺“邂逅”乡村,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奉化区西坞街道庙后周村,有一个非遗体验基地。配料、成型、修坯、上釉、烧制……在奉化区级非遗传承人邬彬旭的手中,一件件精美的紫金釉陶器由此诞生。
“你看,在紫金釉茶杯中倒入红茶,经灯光照射,就会呈现金色的光泽;倒入白开水,则会呈现银色的光泽,非常神奇。”提及紫金釉技艺的特点,邬彬旭说,他研究紫金釉技艺已经6年多了,经过无数次的创新试验,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陶器制作工艺。
除了非遗传承人,邬彬旭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庙后周村乡村CEO(乡村运营师)。如何用好非遗,将游客吸引到一方村落,让文化产业更好赋能乡村旅游?
在邬彬旭看来,这有赖于深入挖掘本土特色,将非遗融入乡村场景,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乡村的多元魅力。“庙后周村自然资源丰富,大家既可以来基地体验陶艺制作,也可以在村里采摘、烧烤、露营,享受自然的美好风光。”邬彬旭说。
如今,“非遗+”让乡村文旅有了新空间。位于西坞街道的“喜曼蓝富”非遗共富工坊基于蓝印花布技艺,开展种蓝草、打旋、植物染、材料包制作等活动,建立特色旅游体验,吸引游客,从而带动乡村经济。
“我们还开发了文创产品,建立非遗研学课堂,让村落‘出圈’的同时,也提升了村民收入,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剑峰说。
千年非遗“潮”起来
传统非遗如何触达年轻人?“潮”起来是关键。
“今生戴花,来世漂亮”,泉州蟳埔村的“簪花围”掀起了旅拍热潮;“以漆为笔,以扇为纸,一半人为,一半天成”,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漆扇体验火遍全国;“千年窑火永燃不熄,传统技艺薪火相传”,在景德镇,雕塑“无语菩萨”成为新晋旅游打卡点……
种种现象表明,非遗已成为旅行休闲中的“点睛之笔”,也印证了非遗中所蕴含的文化消费力。而体验作为架起非遗与文旅之间的桥梁,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感知度。
在海曙区非遗馆,“梁祝传说”中唯美的化蝶场景以水墨动画的形式呈现在游客眼前,通过全息、VR等展示手法,将游客带入梦幻般的世界。“运用科技手段赋能非遗项目的动态展示,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朱岚涛看来,“非遗+数字化”是趋势,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对非遗信息进行采集和存储,并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播、消费方式,从而拓宽非遗传承渠道,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