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合
1973年夏天,余姚黄墓山下河床边,河姆渡遗址初露真容,引起考古学者关注。1978年,河姆渡遗址首次被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从此,在很多外地朋友的心目中,河姆渡成了他们触发宁波印象的第一个“关键词”,成为具有宁波鲜明地方辨识度的文化名片。
据统计,经过1973年冬、1977年冬两次科学发掘,河姆渡遗址出土了6700余件文物,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大片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大量人工栽培水稻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遗址的发现,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整个中国考古学中具有特殊地位。
2023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推出“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全方位展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探索、保护历程,系统阐释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
该展览通过“古渡新声”“潮起东南”“探海溯源”三个部分,展出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塔山遗址和井头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324件(套)文物,涵盖丰富的稻作遗存、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手工艺品等河姆渡文化重要标志性考古成果,生动呈现河姆渡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引领观众走进河姆渡,直观感受饭稻羹鱼、万物有灵的远古江南风情,全面揭示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东亚稻作文化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生动阐释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期间,因大量观众提出没来得及到现场实地参观,整个特展时间一延再延,从原定的3个月延长到5个多月。目前,这批集大成的河姆渡文化重要文物已运回宁波,并于今年“五一”假期亮相宁波博物馆,悉数呈现在家乡人的眼前。
从考古专业领域到进入公众视野,河姆渡文化的成功“出圈”,让更多中国人初步建立起关于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大致印象,在心中埋下了关于中华文明悠久璀璨文化的小小种子。
都说“破圈不易”,河姆渡文化的不断“出圈”,恰恰体现了中华文脉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展示了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硬核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