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陈章升
通讯员 段凌云 景士杰 周雨倩
昨日凌晨4点,当许多人还沉浸在梦乡时,位于奉化区西坞街道庙后周村的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砖瓦烧制技艺)传承基地早已亮起了灯。
吃完早饭后,基地负责人周利光来到烧制砖瓦的土窑边,打开窑门,观察火势、添加木柴,开始一天的忙碌。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天早上我都会来这里转转。现在,基地有两座土窑,其中一座已经烧了7天砖,再过5天就可以熄火了。”周利光指了指正在烧制的“宝贝”,“里面有10多种仿古砖,包括元宝砖、压栋砖、‘花边’等,都是修复古建筑所需的材料。”
周利光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砖瓦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从16岁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他已经与土窑、砖瓦打了40多年交道。“烧制砖瓦是个辛苦活,不仅需要脑力、眼力,还要有耐心。据老一辈人讲,这门手艺在宁波传承已有上千年。”周利光说。
周利光老家在海曙区洞桥镇。2012年,他来到庙后周村,接管两座闲置的土窑。“老周是个‘热心肠’。在他的推动下,古砖瓦烧制技艺在庙后周村焕发活力。”说起这位非遗传承人,庙后周村党支部书记周小川竖起大拇指称赞。
取泥是制作砖瓦的第一步。据周利光介绍,以前,窑厂制砖瓦的泥取自河道淤泥,“一艘船两个人合作,一个负责取泥,另一个将泥‘脱水’后搬到船上。”
取泥有许多讲究,“积水滩”的泥叫青泥,用来烧瓦片,而“盘水滩”的泥只能做青砖。从河道挖来的泥通常要堆放数月,沥出水分后再进行炼泥、醒泥。窑工不断地用脚踩,使其富有韧劲,然后制坯,用钢丝切取泥料,利用模具或手工制作成型。
“由于条件所限,现在我很少制瓦,制砖材料一般选自建筑工地工人挖出的地表1米以下的泥土。”周利光告诉记者,制瓦比制砖工艺复杂,包括和泥、铲泥、挖泥、揉搓等10余道工序。
砖瓦入窑时,周利光会亲自把关。砖瓦要一层一层地堆码,层与层之间、行与行之间要留有烟火道。一窑砖瓦通常要经过12天不间断烧制。
封窑后,窑工会在窑顶糊上黄泥并泼水冷却。“这一步称为‘发青’,是决定砖瓦能否烧出青灰色的关键步骤。”周利光介绍。
目前,周利光所在的庙后周村共有三张“非遗文化名片”。他说,近两年,村里建起非遗体验基地,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人气更旺了,“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传承这些老手艺,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陈章升 段凌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