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智治赋能

分出绿色时尚新生活

——看宁波全品类便民回收体系如何炼成

“0+”旧织物创意再造中心。

全品类智能回收箱。

海曙区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可回收物专车收运。

大家齐动手,垃圾分一分,分出时尚生活,共建美丽城市。

作为全国首批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国内首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自2013年以来,宁波以“绣花功夫”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从“扔进一个筐”到“全品类分类”,从“规定工作”到“自觉动作”,从“新时尚”到“好习惯”,助力打造品质之城,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生动注脚。

“我们用了10年时间,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从1.0版德治普及到2.0版法治管理再到3.0版智治赋能的飞速跨越。”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与循环利用的设施体系,以及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宁波模式”已然成型。

其中,智慧一体化全品类便民回收体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助力宁波探索从“垃圾分类管理”向“垃圾分类数字化治理”转型,也为全国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更多“宁波经验”。

截至2023年底,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均实现100%,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88%,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1%,垃圾分类投放精准率超过9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99%,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撰文 余建文 范奕齐 吴秉承

供图 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中心

制度托举

确保低值回收全兜底

暮春时节,江北区丰汇城小区保洁员老王正在整理一堆收拢来的玻璃瓶,这让刚来宁波务工的快递小哥小秦很是好奇:“王伯,在我们江西老家,这些玻璃瓶连收破烂的都不要了,你还特意清理出来做什么?”“在宁波,这些瓶子也是可回收的,打个电话会有人上门来收,价钱还可以。”老王乐呵呵地说。

这段对话,是宁波建起完善的全品类便民回收体系的一个生动诠释。该体系不仅涵盖了纸制品、纺织物、废金属等可回收物,还覆盖了传统废旧物回收行业不愿回收的低值可回收物,也因此不断促使居民正确分类可回收物。

构建全品类便民回收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宁波顶层谋划,完善组织、法治、政策体系,全面创新管理模式,科学精准施策。

高规格成立资源循环利用和考核监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全链条、各环节工作要求,搭建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高位统筹平台,建立涵盖智慧投放、分类收运、规范处置等的一整套工作标准。制定目录和补贴细则,鼓励源头精细分类,对低值可回收物实现应分尽分。制定全域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精细化收运管理方案、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评价细则等配套政策30多项,修订《宁波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编制《宁波市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年)》,规划设置1座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和6个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全面推进可回收物设施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科技赋能

串联收运分拣全链条

5月10日上午,海曙区集士港镇迪赛缘园小区居民周美珍来到小区新设的垃圾智能回收箱前,“嘀”的一声,用自家的垃圾投递卡刷开箱门,将厨余垃圾和塑料垃圾分别投放进去,整个操作很是熟练。“有了这个智能回收箱,垃圾分得更细了。除了厨余类、其他类垃圾,连包过蔬菜的塑料袋都有专门的‘其他废塑料箱’进行回收!”周美珍连连点赞。

新型全品类智能回收箱,将可回收物细分为其他可回收、塑料回收、纸类回收、织物回收、玻璃回收,居民可通过投递卡、二维码、手机号码、门禁卡等多种方式开箱,“一户一身份”精准识别。据悉,全品类智能回收箱已在中心城区的148个小区进行投放,预计未来两年内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

市分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宁波全品类便民回收体系由一体化的前端服务网络、智能化的物流快速清运中转、集约化的综合分拣集散中心、信息化的大数据服务管理和规范统一的运营管理体系五大板块构成,全市统一布点,打造再生资源全品类回收、分拣、运输、循环利用“一条龙”服务体系。

500多辆专用运输车实行“定时、定点、定车”公交化回收新模式,指挥中心实行智能调度、派单,规划最优路线,基本实现20分钟内到达并完成清运。按照“一小区一方案”原则构建社区集约服务平台,设置装修(大件)垃圾存放点,拓展废旧家具、装修(大件)垃圾预约回收服务,推动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深度融合。

通过物联网、车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的运用,打造“一图+两端+一本账”多个核心应用场景,并为公共资源配置、税收征管、经营合规性监管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提升行业发展管理水平。通过数字化管理,助推源头精准分类率超80%,可回收物分出量占比达68%。

设施升级

实现源头分类全覆盖

“张阿姨,您这次一共投递了32个塑料瓶,可获得0.96个资源币。您的账户资源币已经达到了提现要求,需要帮您提现吗?”5月12日一早,在可回收物服务网点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鄞州区海创社区居民张阿姨顺利完成了塑料瓶的投递、线上账户提现等一系列操作。该网点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为社区及周边区域可回收物的收集和转运提供服务,是对可回收物智能箱的一种补充回收方式,每日回收可回收物1.5吨左右。

宁波以资源有效回收、高效利用为路径,致力于提升硬件设施、抓好市场,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循环利用模式,加速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方便交售、绿色环保”要求,建设了可回收物规范化回收网点6206个,实现服务全覆盖,并建起以“线上+线下”为基础、以“预约+上门”为补充、以“活动+实践”为引导的差别化场景服务回收模式。目前,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已达到70万吨/年,其中,低值可回收物总量达14万吨/年,占比20%。这一模式被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誉为“全国领先”。

政企合作,激活民间资本活力。引入市场手段和竞争机制,实施“两网融合”一体化服务,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回收利用产业,整合小微回收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全面提升“两网融合”工作质效,探索形成多方共赢的工作格局。

目前,宁波已建设标准化可回收物分拣中心12个,实现区(县、市)全覆盖。大力推进废弃电器电子拆解中心、塑料集中分选深加工厂、大件垃圾/建筑装修垃圾处置厂建设,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

越分越美

成就绿色低碳新风尚

从“垃圾去哪儿了”公益环保考察活动,到每月一次的有害换有爱“有害垃圾收集日”,再到各个社区不断开展的“循环集市”,结合垃圾分类Citywalk、志愿服务活动……活跃于街头巷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宣传推广活动,让垃圾分类这桩“麻烦事”变成宁波市民的生活好习惯。

“最初是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搞培训、做宣传,一点点培养市民的分类意识,逐渐养成分类习惯,现在垃圾分类和环保理念已在宁波全面落地生根,成为全民参与的新时尚。”市分类办负责人介绍,通过持久的社会教育工程体系,积极发挥群团组织、行业协同优势,不断深化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全市15所高等院校全面构建“两网融合”体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纳入中小学校“开学第一课”,在农贸市场发放可降解塑料袋768万个,倡导用布袋子、竹篮子代替塑料袋;旅游饭店、等级民宿全面限制使用一次性消费用品,累计在27个领域建成“无废细胞”1700多个。

宁波还把垃圾分类工作与浙江省推进“千万工程”、“浙江有礼 宁波示范”文明新实践深度融合,组建六大类生活垃圾分类志愿队伍1万余支,拥有志愿者80万余人,已提供志愿服务600余万小时,覆盖服务人群280余万人,培育了“黄背包”“海洋蓝卫士”“老兵志愿突击队”“过期药品回收志愿服务”等一批示范项目。

截至2023年底,宁波生活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年度覆盖率100%,开展志愿者活动小区覆盖率100%,垃圾分类投放精准率超过90%。全市28个街道、544个小区入选2023年度浙江省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示范片区名单,创历史新高。

2024-05-21 ——看宁波全品类便民回收体系如何炼成 智治赋能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54029.html 1 3 分出绿色时尚新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