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发展新模式助推宁波非遗生产性保护

罗 俊

数字化融入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必要性

根据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的数据:宁波有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0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3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近年来,随着政府多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文件出台,公众对于非遗传承的认知与日俱增,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所关切的热点之一。

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的应用正以全新的理念,全方位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科学、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将数字技术融入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非遗传承实践的新趋势。随着数字技术介入非遗传承实践的深入,非遗的传播形态、保存形式、营销手段发生了一系列空前的变革,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以更科学、高效、便捷的数字虚拟功能,将以往沉寂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以前所未有的视觉形式推进了公众视野,人们通过互联网移动端,就能阅读、体验和研究不同时空的非遗产品,大幅度拓展了非遗的趣缘圈层,让非遗走出高阁、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圈,从而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非遗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保护进程中的新篇章,宁波非遗传承离不开数字化的介入,这不仅是对非遗传承的现代审视,也是持续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机缘。通过数字化科技创新形成的生产力,可以为活化非遗、实现非遗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的推动力。可以说,数字化保护手段是非遗传承进程中提升生产力的新媒介,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公众“阅读”新时代的非遗,并更好地实现非遗资源的时代转换,提升非遗的文化经济价值,也是加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宁波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上的积极探索

早在2018年6月,宁波就率先提出了“三位一体”非遗保护新模式,明确规定:非遗传承基地必须与传承人、保护名录项目挂钩。这一做法在全国属首创,并且成为一项宁波市的地方标准。非遗传承基地用于传习、交流、展示(展演)、培训、研究以及生产性保护活动等,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宣传的实践平台。

例如,宁波百年老字号冯恒大,是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在冯恒大厂区,既有可以参观体验的非遗馆,也有生产经营场所。冯恒大掌门人纪平在接受访谈的时候坦言自己对于非遗的思考,认为“生产性保护才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密码”。慈城年糕是一个宁波地域性的特色文化品牌,也是江北区在生产性保护方面所实施的极为突出的非遗传承项目。

在对非遗传承人的走访中,笔者明显感觉到传承人虽然年龄普遍偏大,但思维并不守旧,他们积极主动拥抱新技术、融入新市场,深刻明白只有与生产性保护相结合,非遗产业才能蒸蒸日上。宁波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对促进非遗项目生产性开发利用、培养非遗新生代传人、丰富非遗产品供给和服务业态,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融入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新模式

以数字化手段介入非遗生产、流通、销售的一系列过程,并积极与市场接轨,让非遗“明珠”重放光芒,是宁波非遗保护机构和行业人员积极探索的新举措。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构建:

一是基于数字化的非遗展示与传播。在宁波保国寺、十里红妆文化园等古建文化中,导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实现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为观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沉浸式观赏体验。通过现代技术,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静态”的藏品陈列,更能亲眼见证其“活态”传承过程,深入感受浙东地区规模宏大的古民居建筑群、独特的婚嫁习俗,从而领略非遗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利用数字化手段丰富交互体验、扩大非遗知名度与影响力、开发数字文旅产品,以数字技术开创新的非遗传承空间、体验方式和传播形态。

二是基于数字化的教育培训与采集录入。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机构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是推动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进的生力军,构建一支具备高度专业素养的数字化人才队伍是时代的需要。这支队伍将成为非遗传承与数字化融合发展的核心力量,从教育与培训角度出发,以数字化手段介入非遗传承,通过在线教育课程和培训项目普及非遗技艺知识,助力非遗实现创新性转化。如江北区螺钿雕刻项目传承人邵益达,以数字化形式在自媒体上传播非遗知识,吸引不少人从线上转为线下参与学习,以此解决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线上传播模式能突破地缘限制,为非遗传承提供更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更坚实的传承基础。从资源采集与录入方式看,应持续加强非遗数字资源采集、管理和传播利用,提高对地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水平,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行业标准,构建非遗大数据体系,通过数字化保护丰富非遗传承发展和转化利用渠道。

三是数字化非遗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如今,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文创产业、旅游业、工业等行业深度融合,数字产业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例如江北区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了产品宣传效果,传承人张生积极探索并运用自媒体、电商平台等新型销售模式,传播文人紫砂文化、拓宽非遗产品销售渠道,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云湖窑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团队在传承人徐辉的带领下,充分结合3D数字技术,在打样时间、形状和结构方面改进传统陶瓷的生产标准和复杂度,创作研发了多款3D作品,为永葆非遗技艺产业活力积极探索,确保实现非遗的社会效益和文化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数字化已经融入宁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方方面面,合理有效地利用数字技术能促进非遗的文化创新和产业创新,还能更好与现代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接轨。数字技术不仅为现代人拓宽了知晓传统非遗文脉的空间,也多渠道地展示了今天浙东人民在非遗生产性保护和发展上的智慧。可以肯定,数字化是目前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高效媒介,是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持续发展的加速器。宁波应加大非遗数字化传承保护力度,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非遗产业模式改造、整合与升级,分步骤实施非遗数字化项目培育,提升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产业发展水平。

(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D6-245。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2024-05-07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51035.html 1 3 数字化发展新模式助推宁波非遗生产性保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