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矮柳走出的电影家族

——电影表演艺术家王丹凤婆家的故事

金城大戏院,20世纪30年代以放映国产影片著称。(图片来自上海戏剧博物馆)

电影事业家柳中浩(左)、柳中亮(右)兄弟。(图片来自鄞响客户端)

国泰公司的代表作品之一《忆江南》,田汉编剧,讲述了抗战期间知识分子的变迁,周璇和冯喆主演(1947年)。 (图片来自中国电影资料馆)

大同公司代表作品之一《梨园英烈》,田汉编剧,讲述爱国艺人的反日斗争,谢晋在这部影片中担任副导演(1949年)。 (图片来自中国电影资料馆)

王丹凤酒吧女郎的造型当时十分罕见。左右分别是赵丹和康泰(《海魂》,1957年)。(图片来自中国电影资料馆)

柳和清王丹凤结婚照(1951年)。 (图片来自鄞响客户端)

竹潜民

以“小燕子”著称的鄞州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丹凤广为宁波人熟悉,她的婆家也是鄞州人,可能很多人未必知道了。

宁波地铁4号线在鄞州区有一站点“矮柳”,这里就是王丹凤婆家的原籍所在。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这个矮柳村,柳姓居多,据宗谱记载,为春秋时期有“坐怀不乱”美誉的鲁国大夫柳下惠的后裔居住地。唐代时,柳姓始祖从余姚镇迁来,后福明、潘火、邱隘、横街均有分支。

中塘河从村子静静地流过,柳氏子孙为了使后人不忘始祖,又能点缀环境,在河道两岸种上柳树,并将村名定为“矮柳村”。现属东柳街道,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是鄞县东乡一个较大的村子。

矮柳村出过对中国电影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贤——以创办电影院、电影公司著称的电影事业家柳中亮、柳中浩兄弟。王丹凤是柳中亮的儿媳。柳家可谓是“电影兄弟”“电影父子”“电影夫妻”的电影家族了,很值得家乡的父老乡亲追忆、思念。

寻找商机:从“世界”到“金城”“金都”

故事得从爷爷辈说起,19世纪末,青年柳钰堂离开矮柳村到上海去讨生活。经过一番闯荡、挣扎后,成为上海轮船招商局高级职员,他的两个孩子是后来在上海滩电影界呼风唤雨的柳中亮(1906年—1963年)和柳中浩(1910年—1983年),其中柳中亮出生于矮柳村。

柳钰堂不幸英年早逝,对交通业不感兴趣的兄弟俩没有继承父业,而是受宁波同乡——北仑的电影名导张石川、镇海的电影事业家邵氏兄弟的影响,想在新兴的电影行业闯荡一番。

20世纪20年代,电影行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需要独特的眼光和胆识。柳氏兄弟分析了当时的电影市场,决定离开上海,到电影放映业较弱的南京,在闹市区新街口管家桥买地建专业电影院。

1929年10月,南京世界大戏院开业,以放外国影片为主,兼放国产影片,设施达到南京顶级影院前两位的水平,兄弟俩大获成功。岁月沧桑,世界大戏院一直维持到21世纪初,2006年此地建起了南京高端商业中心德基广场,七楼有一个电影院,名为“世界电影院”,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1933年,柳家决定将生意转到上海。主要原因是以费穆、蔡楚生、孙瑜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导演开始崛起,国产影片水准大为提高,但放映渠道却不畅。当时上海高档的电影院以放外国片为主,如南京路上著名的大光明电影院专放美国片;二三流的小影院无法满足上海观众观看国产片的需求,专门放映国产片的专业影院成了上海电影市场的刚需。

1934年2月1日,柳家兄弟开在上海北京东路与贵州路交界处的金城大戏院(现为黄浦剧场)开业,明确以放映国产片为主。金城大戏院的规模和设备等可与上海高档影院媲美,立即受到了观众和国产片商的欢迎。

当时上海最主要的电影公司有三家,其中两家是宁波人开的,即北仑人张石川的明星公司、镇海人邵氏兄弟的天一公司。

柳氏兄弟与广东人黎民伟开的联华公司签约,“联华”在金城大戏院上映的第一部影片,为费穆导演、阮玲玉主演的《人生》。

6月,拿到“联华”出品、蔡楚生编导、王人美主演、聂耳配曲的《渔光曲》首映权,柳氏兄弟精心策划,放映前为吸引观众赶置了冷气设备。影片6月14日开映,连映84天大获成功,超过了明星公司胡蝶主演的《姊妹花》的票房纪录。

明星公司见状,也与金城大戏院签约,首映影片是沈西苓的《船家女》。接着放映了更多的左翼电影,至1937年7月短短三年间,包括应云卫的《桃李劫》《生死同心》,孙瑜的《大路》,蔡楚生的《迷途的羔羊》《新女性》,许幸之的《风云儿女》,司徒慧敏的《自由神》,袁牧之的《都市风光》《马路天使》,欧阳予倩的《清明时节》,张石川的《压岁钱》,史东山的《青年进行曲》等,均在金城大戏院首映,可以说,这里成了放映左翼电影最重要的阵地。

《渔光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四季歌》《天涯歌女》等著名电影插曲,均是在金城大戏院首次响起,所以金城大戏院在中国电影放映史上占了重要一页。1940年12月,柳氏兄弟在福煦路开办金都剧场,主要放映国产电影,第一部片子为张石川导演、周璇主演的《西厢记》,此影院即后来的瑞金剧场。

闯荡影坛:从“国华”到“国泰”“大同”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电影业纷纷歇业,租界成了孤岛。柳氏兄弟认为,孤岛的市民孤独、压抑、苦闷,需要娱乐活动抚慰心灵。1938年12月,他们果断开办国华影片公司,从电影院到电影公司,更深度地闯入了上海影坛。

上海电影业最大的明星公司毁于日寇的炸弹,老板兼导演张石川被招到宁波老乡柳氏兄弟麾下。“国华”实际上是以“明星”为班底,实力十分强劲,第一部影片即是张石川的《风流冤魂》,至1941年年底三年时间一共拍了37部影片,其中20部由张石川导演。编导另有郑小秋、吴村等,女演员最著名的是周璇,男演员则有舒适、徐风、韩非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全上海,“国华”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停业后主演周璇离开影坛居家度日,金城大戏院改演话剧。

抗战胜利后,上海的电影业逐渐复苏,柳氏兄弟继续在影坛闯荡,将电影事业越做越大。1946年7月,他们开办了国泰影业公司,主创人员阵容强大,编导有杨小仲、李萍倩、于伶、应云卫、方沛霖、田汉、包蕾、徐昌霖、刘以鬯、汤晓丹等,演员有王丹凤、秦怡、顾也鲁、舒绣文、冯喆、康泰、夏天、张伐、童芷苓、金焰等,堪称一流,至1949年共拍了30部影片。“国泰”一改“国华”曾有过的粗制滥造不良倾向,制作精良的片子增多,其中于伶编剧、应云卫导演、秦怡主演的《无名氏》,田汉编剧、应云卫导演、周璇和冯喆主演的《忆江南》为突出之作,很受观众称道。

1948年1月,柳中亮单独投资,带儿子柳和清办起了大同电影企业公司,柳中浩继续管理“国泰”。至1949年间,“大同”拍了11部影片。著名编导有欧阳予倩、洪深、姚克、张石川、田汉、郑小秋等,演员有舒绣文、舒适、高博、乔奇、林默予、朱琳等。优秀之作有欧阳予倩编剧,洪深和郑小秋导演,舒绣文、舒适、朱琳主演的《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田汉编剧,郑小秋导演,吕玉堃、朱琳主演的《梨园英烈》(又名《二百五小传》),谢晋在这部影片中崭露头角,担任副导演,名字排在职员表的第四位,此片到1949年5月才最后完成。

电影史上有一种评价,说《无名氏》与《梨园英烈》均堪称史诗式作品。柳氏兄弟作为电影事业家,成功地将包括谢晋在内的一大批艺术家网罗旗下,可谓是进入了事业的高峰期。

丹凤鸣翠柳:“小燕子”嫁入柳家

为柳家增添了极大光彩的,是被观众热情地称之为“小燕子”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王丹凤。1951年,王丹凤在主演的电影《护士日记》中,演唱了主题曲《小燕子》,这首儿歌在1991年获评“当代少年儿童喜爱的歌”。

王丹凤的爷爷年轻时迁居上海,他曾在大沙泥街有房子。关于王丹凤的原籍,有一种说法是鄞州区福明街道的松下漕村。

王丹凤1925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1941年偶然到电影厂观看拍电影,被导演朱石麟看中,让她扮演一个小丫鬟的角色,接着在朱石麟导演的《肉》一片中担纲重要角色,从此走上了演艺道路。抗战胜利后,她成了柳氏兄弟国泰公司的台柱子之一,在很多影片中担任主角,其间开始与柳中亮之子柳和清交往。

柳和清是一位才艺双全的青年才俊,跟着父亲经营大同公司,积累了经办电影企业的经验,对摄影很有造诣,王丹凤绝大多数的照片出自他之手。

1951年,柳和清、王丹凤结婚。此时“国泰”“大同”等私营电影公司遇到了困难,合并成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一年后并入国营的上海电影制片厂。

柳中亮、柳中浩兄弟跟上时代步伐,继续经营“金城”等影剧院,一直坚持在电影放映、发行一线,直到晚年。柳和清进上影厂从事宣传、摄影等工作,参与创办《大众电影》杂志,曾任宣传科副科长、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理事等;王丹凤进了上影演员剧团。

1956年,王丹凤在影片《家》中饰演鸣凤,之后她的角色有《海魂》的台湾酒吧间侍女,《护士日记》中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年轻护士,《女理发师》中走出家门的女理发师,《桃花扇》中的明末歌姬李香君等,改革开放初期她还在拍电影。这些角色个个如雷贯耳、光彩照人,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样,“留住所爱,留住所想,留住一梦相伴日月长”,柳家两代人钟情于电影梦,与挚爱的电影事业相伴了70余年的漫长岁月。

王丹凤影坛上的成就以及柳、王伉俪以后的轨迹,包括退休后到香港开办功德林素食馆,晚年又回上海定居等,大多数读者有所知晓。王丹凤比柳和清名气大得多,他们相濡以沫、琴瑟和鸣,60余年从未有过绯闻,这在故事多的影视界堪称传奇。

2016年,九十高龄的柳和清因病去世,这给王丹凤带来很大的打击,仅仅过了两年,王丹凤也随夫而去,告别了人生,享年93岁。

2024-04-29 ——电影表演艺术家王丹凤婆家的故事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50102.html 1 3 从矮柳走出的电影家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