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霞
年过九旬的北京顺义老人阮大爷终身未婚,膝下也无子女。在村里的主持下,2011年,阮大爷和同村的男子刘某军签下遗赠扶养协议。2023年,阮大爷因病去世,留下五套刚刚分到的安置房。近日,顺义法院判决认定,阮大爷留下的五套安置房的所有权益,由照顾老人十多年的刘某军继承(4月22日《北京晚报》)。
签订协议后的十多年里,刘某军遵守约定,将阮大爷当作亲人悉心照顾,让其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如约履行了“生养死葬”的扶养协议。刘某军十几年的付出得到了阮大爷的认可和村民的赞誉,为整个村庄树立了榜样。
顺义法院判决,遗赠扶养协议中涉及财产赠与以及刘某军承担的“生养死葬”部分有效,并认定5套房屋的所有权益由刘某军继承,是对刘某军认真履行协议的肯定,是对其合法继承权的有力维护,同时,向公众传递出一个信号,即合法的遗赠扶养协议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刘某军付出了时间与爱心,老人安享晚年,这种双向奔赴是协议履行的充分体现。如果刘某军半路反悔,或只为了获得遗产而对老人照顾不周,那么遗赠扶养协议恐怕难以得到法院认可。
刘某军获得了北京5套房产吸引了很多网友的眼球,网友支持法院的判决,认为好人有好报。其实,我们从此事件中,更应该看到的是契约精神。要知道,刘某军在签订协议时,阮大爷并没有这5套房,是刘某军十几年履行协议约定,并获得法律肯定,才继承了房屋所有权。
法律的作用不仅是对个案的裁决,更在于裁决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引导。顺义法院的这一判决,体现出法律对契约精神的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