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 合
翻开2024年的中国词库,新质生产力无疑是最热的那个关键词。
前天下午,宁波召开了一场关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座谈会。会议规模不大,但其背后的含金量及释放出的信号,让人印象深刻。
宁波如何勇当引领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排头兵?面对省委给予宁波的厚望,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解剖”这场座谈会,找到一些答案。
一
宁波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当其时否?对于关心城市未来发展的宁波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场座谈会显然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
低空技术、石墨烯、数字孪生、工业软件、生物医药、光伏储能、种业……在一条条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上,我们看到不少“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已经燃起“星星之火”,足以“独当一面”。
有的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企业;有的产品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产品应用效能已处于国内绝对领先位置,实现了国产替代;有的企业已拥有7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就像宁波一直以来的“扫地僧”形象,在很多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不少甬企已经默默布局,率先发力,打造了自己的“护城河”。
在这些新业态、新领域的“星星之火”面前,大家对宁波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正如一名来自经济部门的领导干部所言,宁波作为制造业大市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积累,原本就孕育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硬件基础和先天条件。一旦架起产业融合、跨界创新的桥梁,就有无限可能。
今天的“星星之火”,或许就是明天的“燎原之势”。
二
未来属于“光荣和梦想”,眼前依旧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在座谈会上,专家人才、企业家站在整个行业发展趋势的宏大视角,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其中,除了希望市委、市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加大投入外,“人才”“产业链”“产学研”“创新研究院”等关键词,出现频率很高。
一名从事新材料行业的企业家说,在宁波,既有产业链上的设备企业,也有设计企业,还有一批终端应用企业,希望能够发挥宁波本地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强宁波市内企业的产业协同。
一名低空经济领域专家表示,宁波既有位于长三角南翼的区位优势和汽车制造业的产业优势,又有海洋经济、物流领域等特色场景应用,完全可以设立创新研究院,推出标志性成果。
还有来自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家表示,想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就要留住技术人才,希望社会各界一起努力为人才提供安居乐业的大环境。
一名推广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的企业家则表示,数字孪生是复合应用型技术,建议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加强与企业的互动,更好地解决企业层面高端人才紧缺、高校层面人才不匹配等问题。
……
我们可以发现,在上述建议意见中,有些是宁波天然的优势,有些则是固有的短板。
放大优势,补足短板,着眼长远,凝聚合力。
特别是随着各大城市从传统的大项目大产业之争变成新质生产力之争,宁波尤其需要在这关键的窗口期,立足自身、冷静思考、守正创新、高效推进,在统筹“稳进立”中不断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三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从宁波市委、市政府的角度来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正在加速融合,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积极因素正在积累增多——更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已经在酝酿,更大力度的集成性政策已经在谋划,更高效率的增值化服务已经在路上。
从平台底座来看,近年来宁波以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与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开展战略合作,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等30多家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宁波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建设,布局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数字孪生研究院、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加快提升创新实力。
从路径方向来看,市委明确提出要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宁波实践,充分发挥市场经营主体链接供需、整合资源的作用,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终端应用、面向群众需求、面向内外循环,开展问题导向、开放集成的协同创新,有效打通从0到1、从1到100的堵点卡点。
市委主要领导也在各个场合上反复强调,要着力构建完善“链长+链主”高效协同的推进机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当好“链长”,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形成常态,促进产业链垂直整合、水平协同,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
就在上周五启动的宁波人才日活动上,宁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市场阅卷”的科研项目组织模式初见端倪——首批“科创甬江2035”创新联合体攻关项目启动,“百名院士·百会百场”助企强链活动启动,多维立体赋能人才金融体系发布……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就让我们在这个春天许下一个愿望,期待不久的将来,一颗颗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蔚然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