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周雅飞
吴敏超(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抗日战争史研究室主任):
《〈战斗报〉史料选编》(以下简称《选编》)内容丰富,编排合理,涉及战役战斗、群众路线、党的建设、根据地建设等,对于研究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斗争和成长史、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史,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战斗报》的“红匾”和“黑板”专栏富有特色,起到扬正气、刹歪风的作用,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最危险、最复杂的战争环境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严于律己,百炼成钢,成为理想坚定、品格高尚的人民子弟兵。
何兴法(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选编》为宁波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厚重史料,这是一项十分辛苦、需要无私奉献、倾注大量心血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栽树夯基、泽被后人的长远性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选编》不仅为党史工作者提供了鲜活史料和研究素材,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了解浙东新四军历史、深入学习宁波地方党史提供了生动教材,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党史资源。
高三山(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省学术委员会原主任):
《选编》具有三个重要作用和贡献,一是使《战斗报》珍贵史料得以永久保存和利用,确保珍贵史料不散失,此举足可告慰新四军老战士和革命先烈。二是为研究浙东新四军历史提供了翔实珍贵的史料。三是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感人的素材。
瞿敏放(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副会长):
收到《选编》,如获至宝。我的父亲瞿俊亲历过浙东抗战,当我读到书中父亲当年撰写的文章时,激动得心跳加快。第二天,我把书捧到父亲病榻跟前,父亲也感慨不已。读《选编》,我看到很多父辈经常念叨的名字,回想儿时见过的叔叔伯伯们,想起那些过往,觉得精神境界得到很大升华。
周亚南(上海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选编》中“来自一线”的关于“浦东部队”的报道,真实记录“浦东部队”坚持在浦东地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难忘岁月,填补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浦东部队”史料研究的空白,也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性史料。
戴骅(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
《战斗报》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浙东游击纵队的一面旗帜,也是纵队领导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是广大指战员的良师益友。初读《选编》,萌生三点启示:人一定要树立战斗精神;研究历史一定要阅读并利用好原始资料;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生命力。
严伟祥(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
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和长期战略任务,其中“三史”教育是重要内容。《选编》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一部重要“三史”,是战地党史,是壮大发展史,更是新四军与四明军民并肩战斗的革命史。
冯一鹤(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省学术委员会主任):
《选编》极大丰富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资料宝库,弥补了史料之不足。全书具有时代性、战斗性、群众性和现实性,值得广泛推介,作为宣传铁军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特别是各级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要学好用活这一新的学术成果,转化促进我们的各项工作。学术研究就是要深入挖掘、梳理,进一步提炼铁军精神、弘扬铁军精神,从史料中撷取生动事例,讲好红色故事。
杨福茂(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省学术委员会原主任):
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历来重视红色史迹保护、红色史料挖掘,尤其重视基础史料整理工作。中共领导浙东抗战,创办了《时事简讯》《新浙东报》《战斗报》等多种报刊,《选编》的整理完成,不仅丰富了珍贵史料,其做法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值得推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