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访谈:

让旧报史料绽放出 红色根脉的绚丽之花

赠书仪式(王海波 摄)

王 佳

在《〈战斗报〉史料选编》首发座谈会上,记者采访了该书执行主编、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孙伟良。

记者:《战斗报》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一张旧报,距今80多年了,为什么要整理发行?

孙伟良:在浙东抗战四年间,浙东抗日根据地党军政创办了许多报纸,主要有《新浙东报》《战斗报》《时事简讯》等。长期以来,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通过访问、回忆、挖掘、整理等,在历史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旧报纸始终未能完整呈现利用,成为众多亲历者和研究者共同的遗憾。从2018年起,研究会立项推进浙东抗日根据地旧报抢救工程,分期实施旧报史料编辑。在完成《〈新浙东报〉史料选编》(2021年6月)后,接着投入《战斗报》的史料选编工作,经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编辑整理。

记者:《战斗报》有什么特点?

孙伟良:《战斗报》先后由三北游击队、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编印,创刊于1943年8月,存续历时两年多,它及时传达贯彻党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的指示、政策、命令,发布浙东区党委、司令部的指示、指令和重要文章,报道三北游击队、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指战员的抗日战斗历程,交流战斗、工作经验,展现指战员高昂的革命斗志,刊登反映部队生活的文艺作品,成为艰苦战斗岁月中指战员们的精神食粮。报纸所累积的一篇篇文章,成为研究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成长、发展历史的极为重要的第一手原始史料。

记者:据闻《战斗报》收集遇到了许多难题,你能介绍一下吗?

孙伟良:是的,确实经历了艰难的过程。烽火年代的《战斗报》出于保密考虑,即发即收即销毁,所以报纸保存下来的极少。我们跑遍了江浙一带的大小图书馆、档案馆,求助于各地史志研究机构和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踏破铁鞋,终于得偿。尤其得到了宁波市档案馆和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的支持。宁波市档案馆馆藏了一部分《战斗报》原件,并无偿提供了旧报数字化成果。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留存了一部分曾任《战斗报》主编丁柯和部分亲历者移交的旧报复印件。我们专程赴上海请求支援,获得全力支持。最终完成的《〈战斗报〉史料选编》,共收录63期,占全部报纸的68%,有部分报纸没有征集到,只能留待今后条件具备时再予增补。

记者:收集难,编辑更难,是这样吗?

孙伟良:遇到了两个难题。一个是文字转化的难题。由于年代久远,报纸绝大部分字迹模糊,辨认十分困难。浙江万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了文字转化工作,他们将旧报复印后剪切,化整为零,由师生分头完成文字转化工作然后汇总。所以,要特别感谢浙江万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他们把旧报文字转化当作接受革命传统红色教育的机会,独具创意。另一个是编辑的难题。《战斗报》内容包罗万象,在第一轮选材的时候,凡报社的社论、署名的政论文、报社通联工作的内容、指名道姓的批评性文章等都没有入选。后来都把它们列入了,总篇幅增加、工作量随之加大。《战斗报》通讯员边战斗、边写稿,按现在的标准衡量,许多文章用词造句生硬、不合语法,表述缺乏逻辑。在编辑时,尽量保持文章原貌,能不改动就不改,只对歧义略作改动。还对存疑的人名、地名一一加以考证,努力做到不留遗憾。编辑本书的过程,也是编者重新认识《战斗报》、重新学习浙东游击纵队历史的过程。

记者:作为执行主编,你对该书的意义和价值作何评价?

孙伟良:《〈战斗报〉史料选编》分上下册,共52万字,收录的每个条目单独成篇,看似互不关联,实际构成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发展、壮大的全景图像,立体展现了干部、战士坚定的信念、高昂的斗志和战胜敌人的勇气和信心,歌颂了浙东抗日游击战争的辉煌战绩,回答了这支部队之所以成为“铁军”的根源所在。该书是全景式、综合性、原始史料集萃的,填补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历史研究史料的空白,既为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性史料,更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借此机会,呼吁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继续关注、提供浙东抗日根据地报刊原件、复制件和收藏线索,共同促进浙东抗战历史资料更齐全、更完整,让旧报史料绽放出红色根脉的绚丽之花。

2024-04-23 记者访谈: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49059.html 1 3 让旧报史料绽放出 红色根脉的绚丽之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