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惠兰/文 许天长/摄
宁波文化“百花齐放”
记者:浙江书展、大系展、文化大家讲座、换书大会……宁波的文学氛围、文艺气息越来越浓厚,您是宁波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见证人,您觉得宁波文化氛围有哪些变化?
叶辛:首先是大师的“互相较劲”。这些年来,我对宁波这座城市日益浓厚的文学氛围,有着切身感触。在2017年文艺大师工作室设立之后,给我最突出的感觉,就连大师工作室之间都有一股“你追我赶”的劲。
我经常听到大家说,书法工作室要搞什么活动,琵琶工作室有什么活动,让我也很有压力。每次我来宁波之前都早早开始策划,思考一些契合宁波文化发展实际需求的内容。宁波打造文艺大师工作室,也体现了这座城市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
其次是群众的“互相启发”。7年多来,我去过宁波多个区(县、市)讲课,见了很多宁波作家及热爱文学的读者。我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我想写宁波这方面的内容,请叶老师指导一下?”“我写宁波那个题材可行不?”当普通读者都有了创作积极性,说明他们都迫切想通过学习,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所进步、有所造诣。
文学领域这样火热,绘画领域、音乐领域等也是如此……宁波各类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大家在各个领域“争先”,我觉得这种现象,就是宁波在文化建设上的一种进步。
最后是文化的“百花齐放”。今年我们工作室的重点是,通过研修班的集中培训、“把脉问诊”、走读采风、线上指导“四位一体”的培养方式,对宁波本土作家做好传帮带工作,同时结合宁波市的重点文化活动“我陪孩子读经典”等全民阅读活动,把文学艺术的种子种在儿童的心上,让文学在他们的心间发芽。
宁波需要创造“今天的传奇”
记者:文化在塑造城市气质、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人才和投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您认为宁波在文化建设方面有什么优势和短板?
叶辛:宁波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史前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海洋文明的独特魅力在此交相辉映。
先天优势:宁波有山有水有河流有海洋。拥有海洋,史前的宁波便展现出了与海洋的紧密关系。井头山文化遗址等史前遗址印证了宁波海洋文明的古老起源。
宁波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也是大运河南端唯一入海口。在海洋文明的熏陶下,宁波形成了独特的港城气质和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宁波人民在各项事业中勇往直前,也为宁波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后天优势:商业的繁荣让宁波文脉亨通。宁波既是儒家著名学派浙东学派的兴盛之地,有儒学大师王阳明、黄宗羲等,也有影响深远的宁波商帮,出过船王包玉刚、甬商虞洽卿等。无论是井头山、河姆渡等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还是现代港口城市的蓬勃发展,都充分展现了宁波文脉的悠长与辉煌。
反过来说,宁波需要创造“今天的传奇”。当下的宁波还缺乏一部叫得响的文艺精品。文艺创作的题材要着眼于当下的宁波故事,因为根植于生活的作品,才是真正有感染力的作品。而作家,则要带着一颗热爱人民的心深入到生活当中,怀有深切的感情对待生活、祖国,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其次,要遵循文化艺术的内在创作规律。宁波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期待宁波的文艺家能够深入挖掘当代的文化资源,创作更多反映宁波精神风貌、体现时代特征的好作品。
记者:文化能够提升城市软实力,宁波应该如何发挥文化的作用,对外讲好宁波故事?
叶辛:“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彰显了宁波城市的内在品质,修炼好“内功”,才能对外讲好宁波故事。
首先,文化为城市赋予了独特的标识。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独特气质。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宁波独有的文化元素,让自己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
其次,文化能够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体现了城市的文化氛围、文明程度、创新能力和社会凝聚力,我们在抓经济的同时也要抓好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要如同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要注重文化设施与城市规划的融合,让文化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于无形中浸润大家的心灵。
最后,文化是城市推广的重要载体。通过举办各种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文化活动、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文化节等,让市民游客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感受到宁波的城市文化魅力。
宁波印象:好学、进取、“博出位”
记者:作为宁波特聘的文艺大师,又是宁波女婿,您来宁波,就像回自己的家,您会用哪3个词形容宁波?
叶辛:每座城市的“性格”都不同,宁波这座城市给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充满活力。
第一个词是好学。我来宁波很多次了,宁波人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都很好学。无论是来听课的市民还是交流文学创作的作家或读者,他们都听得十分专注。有一次我到象山去讲课,听众都是老知青,现场提了不少问题,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第二个词是进取。宁波人都很有进取精神。过去我常听上海人说,宁波最有名的就是“红帮裁缝”。“红帮裁缝”都这么成功了,可能大家会觉得它是不需要改变的,但是它也一直紧跟时代潮流。其实你只要跟宁波深度接触就会发现,宁波在很多方面都是“勇立潮头”,是时代的“弄潮儿”。
第三个词是“博出位”。宁波在很多行业都是翘楚,把某一领域做到极致,因为宁波人的特点是好学、进取。宁波是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大到航天、核电制造设备,小到日用品,到处都有“隐形冠军”。
记者:宁波读者对叶辛老师写宁波有着热切的期待,在您的作品当中,读者可以看到哪些宁波的影子?
叶辛:宁波,对我来说比较特殊,我一直把宁波当成我的“第二故乡”,我想把今天宁波的新变化讲给大家听。我也一直在想,要为宁波写点东西。细心的读者也可以从我近年的作品中看到宁波的影子。
有一次,我住在三江口,眼前是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汇流之处,鉴真曾在这里扬帆起航,遣唐使曾在这里休憩学习,文人墨客曾在这里吟诗作对……看着这座唐宋年间繁忙的港口,我顿时来了灵感,写了篇抒情散文《宁波的水》,通过对水的描写,来反映我们宁波的灵秀风光、深厚文化与人文精神。
除了早前《五姐妹》中写的奉化,我近期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作品《三关六码头》,就提到了很多宁波的特色点心。像我每次品尝宁波汤圆的时候,马上能唤起我童年时代的记忆。我想通过大家记忆中的味道、上海人的视野,来表现宁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