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舜水:十七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位于东京大学农学部的“朱舜水先生终焉之地”石碑(宁波出版社供图)

《朱舜水集》(宁波出版社供图)

朱氏家庙(朱舜水族孙朱炯供图)

在龙泉山南麓的朱舜水纪念堂 (方其军 摄)

余姚名人馆内的朱舜水像 (方其军 摄)

宁波出版社社长袁志坚(左一)向日本柳川市市长金子健次(左二)赠书(宁波出版社供图)

黄银凤 王苏/文

日本茨城县水户市距离东京不过两个多小时的电车行程,晚明学者朱舜水埋骨于此。鲁迅先生在他的《藤野先生》中,开篇点题便提到了他。

3月12日、3月14日,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和柳川古文书馆,朱舜水家乡人民带去了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朱舜水集》,在这两处分别举行了首发式、赠书仪式和学术报告会。

《朱舜水集》是宁波出版社“十三五”国家出版规划重点项目,也是宁波出版社承担的宁波市重大文化出版项目《四明文库》的点校本系列首部成果。与《朱舜水集》同时出版发行的,还有朱舜水研究专家徐兴庆教授的新作《跨国界的文化传释:朱舜水与近代中日人物的文明史观论》。

“安东省菴的故乡在柳川,他被称作当地的‘文化之祖’‘学问之祖’,是开启柳川人文端绪的人。安东省菴重视学习儒学,与朱舜水奇迹般相遇并拜朱舜水为师,在350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在此相遇,也如奇迹一般。日本人的思想一直受中国儒学的影响,只是缺少唤醒它的机会。此次《朱舜水集》的出版,是一个能将这些意识重新唤醒的良机。”首发仪式上,安东省菴显彰会前会长立花民雄对此次跨国界的文化交流充满期待。

朱舜水是“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之一,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枢纽人物,他流寓日本后未曾归乡。如今,这位宁波乡贤的著作在家乡出版,又流播日本,再次引起跨国界的文化传释。

晚明思想家的传奇人生

“朱舜水是个奇人。这不光是因为他绝处求生的本领,能在反清复明运动中有惊无险地穿梭于舟山与日本、安南(今越南)十五载,更在于他一路走来一路光焰万丈,俯仰欬唾悉如舜典,以至撒手尘寰后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圀作为唯一的外人宾师葬入自家墓地,德川光圀还为其亲泐碑名。像他这样获得日本方面如此之多赞许的人物,在中日交流史上,堪称绝无仅有。”参加《朱舜水集》海外首发式暨学术报告会的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韩东育感慨地说。

“他生于余姚,寄籍松江,遁逃舟山,漂泊海外,七次东渡,流寓日本,受聘藩主,贵为宾师,淹贯之学,魂留日本。”去年,在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季期间举办的“走近朱舜水”主题沙龙上,余姚阳明文化书院特聘研究员、朱舜水族孙朱炯结合个人研究心得,梳理了朱舜水的传奇人生及其核心思想。

朱舜水与严子陵、王守仁、黄宗羲,并称“余姚四先贤”。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11月12日,朱舜水出生于余姚龙泉山北麓(原石子弄)。朱舜水原名之瑜,字鲁屿。舜水之号乃朱舜水67岁时应其学生小宅生顺的请求,以家乡姚江之名而自命的。

朱舜水从小喜欢读书,年少时曾师从慈溪李契玄和临海陈函辉(崇祯甲戌进士)。朱舜水8岁丧父后,家道中落,生活清贫。长兄朱启明,天启五年(1625年)中武进士,后升任南京神武营总兵,总督漕运军门。朱舜水就随任长兄寄籍于松江府,为松江府儒学生,拜松江府学者吏部左侍郎朱永佑、东阁大学士兼吏户工三部尚书张肯堂和武进学者礼部尚书吴钟峦等为师,研究古学,尤擅《诗》《书》。

后来因学习成绩优异,被提督苏松等处学政、监察御史亓炜举荐为“文武全才第一”,以“恩贡生”推荐于礼部,被称为“开国以来第一”人才。

朱舜水见“世道日坏、国是日非”“官为钱得,政以贿成”,朝政紊乱,自己不能为流俗所容,就放弃仕途,专注于学问。

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舜水45岁时,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不久,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改元弘光。

国难始见忠贞,生死方见气节。

在江南总兵方国安的推荐下,福王于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特征朱舜水,他不就任。同年四月,聘任朱舜水为江西提刑按察使副使兼兵部职方郎中、监镇东伯方国安军,他仍不就任。

一年内屡次拒绝征召,朱舜水被权臣马士英嫉恨,借福王诏旨以“不受朝命,无人臣礼”罪追缉。朱舜水星夜逃到舟山,以行商为掩护。

朱舜水半生颠沛流离,历尽坎坷。他一直致力于反清复明的事业,利用宁波港往来商舶之便,七赴东瀛,六下安南,或乞师求援,或购买军事物资,或从事贸易,以此资助郑成功等抗清组织,前后长达十五年。海上漂泊中,朱舜水数次遇险,好几次差点丢掉性命。

中日文化交流的枢纽人物

1659年,朱舜水赴思明州(今厦门)参加郑成功的北伐军,兵败后,退至舟山。为了保全名节,朱舜水乘坐日本商船逃往长崎。

这是他第七次东渡日本,从此寓居东瀛,传道以终。

次年,朱舜水经由长崎所属萨摩国诸侯锅岛直能的同意,获得朝旨允许永久留居日本。

1664年,日本水户藩主德川光圀闻知朱舜水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便郑重地备礼派儒臣小宅生顺专程到长崎拜访。1665年,66岁的朱舜水被37岁的水户藩主德川光圀聘为宾师,迎至水户讲学,光圀亲自执弟子礼。

因其学问德行,朱舜水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的礼遇和尊重,其学说在日本开花结果。

所谓舜水学,就是以朱舜水“实功实学、学以致用”主张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儒学。倡导实践,讲究实际,注重实行,追求事功,这是明清之际“经世致用”之学的重要一环,源自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朱舜水等一批与时俱进的思想家。

朱舜水在日本传道授业,对日本“水户学”产生极大影响。以舜水学说为宗旨的“江户学派”,更是为日本推行“明治维新”提供了文化思想的参照。

北京大学教授朱谦之曾说,明亡以后,有不少的进步思想家在总结明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时,对这两大唯心主义流派(指“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进行了批判和总结。这里提到的“进步思想家”就包含朱舜水。这是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出发去分析的。但另一方面,作为传统儒家学者,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或多或少继承了“程朱”或“陆王”的部分理念。可以说,朱舜水既吸收了朱子学的“格物致知”“内圣外王”,又吸收了阳明学的“事上磨练”“知行合一”,因此形成了“实功实学”的思想学术理念。

韩东育教授认为,在中国古典语境中,功就是德,“实功实学”对于社会民生和政治建构的实践意义就是一种德性。因此,朱舜水在日本传播的不仅是思想,更是文化本身的生命力,并能在实践中展示出来。

“朱舜水在日本文化发展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是浙东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亚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徐兴庆教授说。

徐兴庆教授在《跨国界的文化传释:朱舜水与近代中日人物的文明史观论》中,客观论述了朱舜水与近代中日人物交流的情况,立体地呈现出朱舜水在日本以经世致用之学对神道、朱子学、阳明学、佛教等传统议题的批评性吸收与转化,广泛而多元地观照朱舜水的实学与近代中日交流谱系中的种种异彩。

朱舜水一生七次出入长崎,三次下南洋,对我国的明清两朝和江户日本、欧洲海洋强权等都有切身的体会。他在海内外参与的众多政务实事,不能仅以中国史的格局限定,而是要放到东亚文化中去观照。

朱舜水把儒学中实学的部分带到了日本,其思想对日本“水户学”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浙东学人的“经世”,并不囿于士大夫经纶家国的狭义解释,而是游心寰宇,盱衡今古,汲取历史文化精髓,为未来世局提出方向性的指引。朱舜水曾向德川幕府推广儒教,作《学宫图说》,大到礼乐刑政,小至制度文物的考证,莫不亲力亲为,以期建立儒家“尊礼重道”的社会。他指导德川光圀编纂《大日本史》,突出了尊王攘夷的思想,为“明治维新”形成倒幕倾向提供了原动力。

《四明文库》为名城往圣继心香

朱舜水在日本影响极大,在国内却名气稍逊。1912年,日本朱舜水纪念会在其居住地举办了“朱舜水永住日本250年纪念大典”,并竖立“朱舜水先生终焉之地”的石碑。此次《朱舜水集》编纂团队赴日,专程到位于东京大学农学部的“朱舜水先生终焉之地”石碑前进行了凭吊。

“我看到的不仅是一块石碑,还是地标,是思想文化交流的津梁,心中不由肃然起敬,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瞬间发于一端。”宁波出版社社长袁志坚感慨地说,“这次赴日首发《朱舜水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讲到我们来自朱舜水和王阳明的故乡宁波,日本学者深以为敬。因为朱舜水的‘实功实学’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对日本的文化转型乃至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我们的乡贤大儒们,在日本乃至东亚文化圈的影响非常之大。”

日本对朱舜水的重视,对早期中国留日学人冲击极大,章太炎、梁启超、李大钊、鲁迅、汤寿潜、马一浮等人均留有文字记述,中国的朱舜水研究自此兴起。舜水文献的编纂整理在中日两国代有其人。

如在日本,有1715年水户侯德川光圀辑、其子德川纲条校刻的《舜水先生文集》(即“水户本”),1684年加贺侯文学五十川源刚伯编录的朱舜水遗文《朱徵君集》(即“加贺本”),1720年书林茨城多左卫门刻《舜水先生文集》(即“享保本”),1912年东京文会堂稻叶君山编《朱舜水全集》(即“稻叶本”)等;在中国,有1936年马一浮编《朱舜水全集》、1981年朱谦之整理的《朱舜水集》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据日本宝永五年刻本影印的《舜水朱氏谈绮》等。

以往的朱氏文集多为日人整理,如“加贺本”“稻叶本”等,新材料也大多藏于日本,如柳川古文书馆就藏有大量朱舜水与弟子安东省菴的书信笔语。

据袁志坚介绍,此次新编《朱舜水集》可谓站在前人肩膀上,全面搜集了中日两国现存的朱舜水著作及相关研究资料,包含补充了部分未曾刊行的新见文献,付梓之前还增补了在日本关西大学新发现的朱氏文献和在柳川古文书馆发现的部分舜水墨迹。特别是对朱舜水与友人弟子往来书信的整理,能够充分还原历史语境,是对以往朱舜水文集编纂的突破。编者详考真伪、校定文字、分段标点,并制成索引,甚为便利学术研究与资料检索。

此次新编《朱舜水集》,由徐兴庆教授和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共同担任主编,编纂团队汇聚中日两国学者,耗时六年而成,是目前为止搜集资料最为全面的朱舜水文献集成。

六年编纂一部文集,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今天我们研究朱舜水和舜水学,有什么现实意义?

宁波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在中日两国的交往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鉴真和尚东渡,就曾在明州住过一段时间。日本的遣唐使从明州上岸,沿着大运河北上。除了经济贸易,两国文化交流体现在茶、瓷、丝绸、佛学、建筑、书画等诸多领域。宁波是明清浙东学派的发源地,诞生过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等诸多名家硕儒。

2015年9月,宁波与日本的奈良、韩国的济州当选为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宁波作为朱舜水先生的故乡和东亚文化交流的关键节点之一,理应在东亚文化交流和互学互鉴方面持续发挥作用。宁波出版社重编《朱舜水集》,一来是为彰扬舜水先生的历史贡献,二来是想在促进新时代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贡献一份力量。”首发式上,袁志坚在主旨报告中这样表示。

《朱舜水集》的海外首发式,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综合学术院院长早田宰教授说:“文化离不开传播,《四明文库》的编纂出版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只有传播,才能为束之高阁的古籍赋予意义。”文化传播是互动的,而非简单的单向输出。以朱舜水为例,当时的德川幕府需要“实功实学”的思想,德川光圀的改革需要理论支持,这为朱舜水在日本推行自己的学问、思想提供了条件。东亚文化圈对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感受,也受到共同的影响。但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必然产生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渗透、互动、融合。

据日本《每日新闻》《读卖新闻》《有明新报》等媒体报道,柳川市民是通过安东省菴认识朱舜水的,朱舜水赠予的孔子像现在还被放在当地高校里祭拜。

安东省菴显彰会前会长立花民雄透露,柳川有一本地方教材,写了20个历史人物故事,其中有一个人物是安东省菴,而安东省菴是朱舜水的学生,写安东省菴的篇章里也写到了朱舜水。也就是说,柳川的小学生都知道朱舜水的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地域文化千姿百态,因此,编纂《四明文库》是“在地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四明文库》不仅是乡邦文献的大集成,而且是浙东文化的基因库。

此次出版的《朱舜水集》和《跨国界的文化传释:朱舜水与近代中日人物的文明史观论》,分别是《四明文库》点校本系列和“四明文库研究丛刊”的首部作品,具有重要的示范样板价值。编纂出版《四明文库》,是为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温故知新、返本开新,在对宁波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总结的同时,利用前人留下的典籍开启智慧,真正做到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起到鉴往知来的作用。

观《朱舜水集》,温故而知新;修《四明文库》,任重而道远。

朱舜水先生有着强烈的故乡情结,这从他自号“舜水”就可见一斑。其《泊舟稿·吴霞舟先生惠诗》云:“孤生倚知己,飘泊谢浮名。自接瑶华赠,能禁白发生。八闽秋水阔,三楚晓云横。漫作山中约,归耕向四明。”流露出思归故土之情。

今天,我们用文献传承舜水遗志,让先生的文字和思想在祖国大地乃至海外传播,让浙东学术的智慧焕发新生。

2024-04-15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47464.html 1 3 朱舜水:十七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