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奉化区萧王庙街道棠岙村举行的乡村旅游季开游仪式上,11名“新农人”登台亮相为棠岙村“代言”。他们当中,有的是种植水蜜桃的能手,有的是非遗传承人,还有的是负责乡村运营的CEO。在乡村大舞台上,他们施展才干,带领乡亲们走向共同富裕,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棠岙村是奉化区首批12个乡村运营试点村之一。今年以来,这些“新农人”梳理村庄资源,推进村庄规划、旅游产品开发,使这个千年古村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群策群力,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旅游富裕乡村,探索一条具有棠岙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棠岙村乡村CEO、一方小院·茶咖馆负责人李明祥说。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乡村振兴如何实现“群雁”齐飞?宁波给出的答案之一是:打造乡村“领雁人才”矩阵,通过“领雁”引航,加强主体联动、示范带动和服务拉动,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培育“领雁”项目乡村振兴领军人才392名,其中“80后”“90后”数量占一半以上。
记者 陈章升 孙吉晶
A
构筑乡村人才“蓄水池”
3月,气温渐升。位于三门湾现代农业开发区蛇蟠涂园区的闻涛水产养殖场里,自动投饵设备不停运转。养虾池里,南美白对虾成群游弋,悠闲觅食。养殖场负责人李林峰站在池边,观察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情况。
李林峰是浙江省利用高标准池塘内循环设施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第一人,投产第一年,就创下对虾亩产1350公斤的省纪录。这一养殖技术还大大减少了养殖尾水的排放,开了对虾生态养殖的先河。
全国对虾养殖能手、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医药学位点硕士研究生行业指导老师,去年又获评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养殖路上,李林峰收获满满。
和李林峰一样,宁波去年共有36人获评省级乡村工匠名师。他们当中有种养殖能手、设计师,也有面点师、非遗传承人、工艺传承人,行业涉及种养殖业、农村电商、农副产品加工、雕刻彩绘等。
乡村产业兴旺与否,关键看质量和效益。乡村工匠大多掌握传统手艺,对丰富农村产业类型、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挖掘、培养、壮大乡村工匠队伍,可以推动这些“土专家”“田秀才”向专业人才方向发展,有助于激活存量、构筑乡村人才“蓄水池”、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截至目前,我市已有72人获评市级乡村工匠,300人获评县级乡村工匠;涌现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工作室3家、市级乡村工匠工作室10家、县级乡村工匠工作室42家。
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乡村工匠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把传统技艺传承发展、转化应用,助力乡村产业提升和农民就业增收。他们不仅是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推动者。
柯汉强是种菜能人,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创业路上,他创新推出分包生产制,在农业园里搭建种植平台,提供资金和销路,农户可以前来承包。目前,他已带动100户农户创业致富。“我要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帮助、带动更多农户致富。”柯汉强说。
作为市级乡村工匠,江北东方艺术研究院院长郭海擅长国画、油画、剪纸等艺术创作。他创办的东方艺术研究院,是一个集创作、展览、培训于一体的乡村工匠工作室。近年来,该研究院选聘专业艺术院校教师任教,常态化开展各类培训,培养了一批优秀农民画家,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要把乡村工匠培育好、用起来,发挥‘蓄水池’的作用,让他们成为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的骨干力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B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年轻CEO
在乡村人才“蓄水池”,“新农人”们汲取养分、茁壮成长。他们从自己擅长的领域起步,逐渐登上更广阔的创业舞台,整合、运营乡村资源,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乡村人才队伍中的新面孔,乡村CEO也被称为乡村运营师,是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职业经理人。去年11月,奉化区举行首届乡村CEO招募大会,鼓励支持“新农人”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区里出台《乡村运营师(团队)实施细则(试行)》,支持乡村运营师(团队)入村,科学统筹村庄设计、建设、推广和运营。”奉化区农业农村局人才与科技教育科科长许媛媛说。
据了解,奉化区给予每个村的乡村运营师(团队)最长3年的运行孵化期。在孵化期内,按每个村20万元/年的标准给予运行补助。同时,根据运营村集体经济实际增收情况,按比例给予奖励。
“伯乐”一声招呼,“千里马”陆续亮相。今年2月,经一家央企和奉化区农业农村局、西坞街道办事处牵线搭桥,在湖州从事旅游项目开发与运营的丁心懋来到金峨村,担任该村的乡村CEO。上大学时,丁心懋学的是市场营销,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已经5年。
“今年,我在金峨村要办好4场活动,其中第一场是即将举行的杜鹃花文化旅游节。”丁心懋指了指电脑里的活动计划说,“这是我进村后面临的第一次‘大考’,我打算在山上增加一些游览指示牌,在山下多开展几场文娱活动。”
丁心懋思路广、想法多。“村干部做好村庄管理,小丁负责村庄运营。大家齐心协力,打好发展‘组合拳’。”金峨村党支部书记周康健说,希望年轻人运用“互联网+”思维,盘活村庄的闲置资源,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吸引更多游客来村里。
盘活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也是西坞街道庙后周村乡村CEO邬彬旭的工作目标。自从今年履新以来,这个“陶艺达人”一直在苦苦思索,试图找到强村富民的良策。
“庙后周村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古迹众多,拥有古砖瓦烧制技艺、陶器制作技艺、宁波汤圆制作技艺三张‘非遗文化名片’。”邬彬旭介绍,今年,他将推进村落景区招商引资工作,打造非遗共富工坊,开发文旅产品,与其他农创客一起耕好村庄“共富田”。
邬彬旭与庙后周村结缘已有4年。近年来,他在村里建起陶艺文化体验基地,烧制的紫金釉缸杯入选2023年宁波市“十佳村礼”。“基地附近有近百亩花海,还有非遗市集、露营基地。每年粉黛乱子草进入盛花期时,大家可以在村里赏花、露营、体验陶艺制作、品尝特色美食。”邬彬旭说。
乡村运营说起来简单,要做好可不容易。对于乡村CEO而言,如何整合所在村庄的资源、下好发展“一盘棋”,是运营工作的重头戏。“担任乡村CEO,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邬彬旭说,今后三年,他打算与村干部一起“唤醒”村里的闲置农房和空地,打造特色民宿,增设停车场,拓宽部分村道。
C
合力奏响乡村“共富曲”
从一个领域到多个领域,由“单兵作战”转向“抱团共赢”,正在绿色田野逐梦的我市“新农人”,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澎湃活力。
在今年2月举行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慈溪农创客戚军洋作了杨梅种植、加工及乡村电商运营的经验交流。近年来,这名“90后”农创客帮助当地梅农拓宽杨梅网络销售渠道,同时延伸产业链、建起大型冷库,将不易保存的杨梅加工成杨梅饮料、杨梅干等,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杨梅产业要借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戚军洋告诉记者,自从大学毕业返乡投身农业以来,他联合100多户杨梅种植户,成立戚源杨梅专业合作社,统一种植、加工、销售杨梅。其间,他们引进杨梅保鲜技术,建起保鲜冷库,推动杨梅全产业链发展。
“开发杨梅‘保鲜盒’,可让杨梅‘驻颜’72小时,让‘走不远’的杨梅搭上快递车。全村1000多户杨梅种植户为合作社供货,去年销售额约800万元。”匡堰镇乾炳村党总支书记戚永灿说。
2020年,倡隆、乾炳、岗墩三个村庄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匡堰镇农业服务中心联合组建了慈溪市忆山文旅有限公司。作为当地年轻的杨梅种植能手,戚军洋被推选为该公司农产品事业部负责人。
“匡堰镇‘串联’高山露营基地、山顶精品民宿、山脚特色农家乐等项目,带动三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展。”戚军洋告诉记者,去年,他的电商团队帮助当地农户网上销售农副产品300多万元。
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我市大力引育“新农人”,以新时代“领雁工程”为牵引,深入实施领雁共富计划,培育更多农业专业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这几天,在奉化区江口街道张村的剡水田园数字化智能农业种植基地内,负责乡村运营的章健敏正与其团队核心成员商讨下个月的活动计划。今年以来,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行一次碰头会,为张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出谋划策。
“自从今年与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约以来,我们明确工作方向,加快整合村庄相关资源,引种果蔬新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章健敏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家在张村组建乡村运营师团队,分工合作、协同经营,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以来,章健敏团队已在基地举行两场大型主题活动。“我们计划推出踏青、研学等活动,大力发展乡村夜经济。”团队成员赵洁说,通过平台“链接”城乡、创意激活产业、创客发展乡村,“解锁”张村产业发展新模式。
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是稀缺资源,往往能起到“一人带动一个村”的效果。今年,我市将积极引进现代种业、海洋渔业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全链建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矩阵;实施乡村CEO培养招聘计划,引进培养一批农业生产、农村电商、乡土艺术等方面的人才,进一步释放“雁阵效应”。
记者手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近年来,我市乡村工匠、乡村CEO等乡村“领雁”人才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壮链、补链发展,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其间,他们引入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发挥加乘效应,扩大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乡村CEO培养招聘,为我市加快培育新时代“新农人”队伍提供了新思路。乡村CEO的发展模式,打破乡村原本“本地能人承包”或“外来公司运营”的二元模式,让村民成为乡村资产的受益者,把发展收益留在了村里。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良好的乡村发展环境和不错的薪酬,是吸引他们投身乡村的两大因素。
一方提供广阔的创业天地,另一方提供智慧和力量。乡村CEO和乡村工匠扎根土地,结出的硕果是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这是所有人期待的未来乡村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