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蕴

甬江实验室启动区通过竣工验收

王军旗 刘东阳

观点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全面概括和总结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义,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概括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为我国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刻理解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蕴,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伟大成果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全面最系统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不是什么“精神本质”,而是一种物质力量。马克思把生产力区分为自然的生产力和人这种生产力,认为不能把人贬低为同“自然力”一样的生产力。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出发,通过对物质生产过程的考察,科学阐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推动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诸问题,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框架。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一是明确了生产力的内涵和本质。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体现着人们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二是说明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三是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四是阐明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内在关联性。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就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五是提出了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一切能够容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就是进步的,或仍有生命力的社会;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变革,都是合理的、进步的变革。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积极践行者。在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中国人民的意愿,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生产力的大政方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社会革命论”,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对落后的中国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包括“过渡论”“任务论”“基础论”“动力论”“战略论”“决定论”等在内一些极富创造性的见解,开拓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并指导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揭示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江泽民同志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时代的主题,提出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同志要求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生产力发展的质与量、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回答实践遇到的崭新课题,及时提出了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这就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实践探索中,我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涌现了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看,无论是研发人员数量、研发经费投入,还是专利发明有效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和提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排名第十二位,在全球五大科技集群中占据三席。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万亿元,投入强度为2.54%;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21.2万件,居世界第一;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3.9万家增至2022年的40万家。

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就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党中央将以更大决心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促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行稳致远。

打造未来新兴产业新优势、占领世界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抉择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拥有颠覆性技术,拥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个国家就更有可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以1776年英国著名发明家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蒸汽机、机械纺纱机等成为当时的颠覆性技术,以这些技术为代表的产业快速发展,促使英国走上世界霸主地位,引领了美、俄、德、意的革命和改革,拉开了欧美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1870年以后,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信手段的发明,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欧美经济的发展。美国建立起以电力、石油、化工和汽车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成为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有潜力也有能力抓住甚至主导这次工业革命。我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全产业链国家,产业链的完整保证了中国工业的能力与潜力。我国产业门类齐全,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和666个工业小类,在产业链的完整性方面举世无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制造业看作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到2016年,我国的制造业已经是美日两国之和,2018年增加到美日德三国之和。到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有65家制造业企业入围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万家。同时冷静地分析,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态势依然存在,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仍高达80%,新兴产业整体还处于发展阶段,短期内难以达到世界尖端水平。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形成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从全球视野积极谋划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的概念,对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占领世界经济制高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04-0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46095.html 1 3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