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拐角处,她遇见光

——从张桂烨个展看综合材料绘画中的巾帼力量

《拐角遇见光》 200×80cm×6 综合材料 2022-2024

展览现场。 (黄银凤 摄)

《情篆墨色》 160×180cm 综合材料 2022

《对话》 60×60cm 综合材料 2024

《雨夜》 60×80cm×2 综合材料 2022

《拾光墨痕》 120×160cm 综合材料 2024

黄银凤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观念的创新,当代女性时常被赋予“自由”“独立”等标签。从中国美院油画系硕士毕业的宁波女画家张桂烨,以科班的功底,个人的不懈努力,加上宁波这个全国综合材料绘画重镇源源不断的养分供给,从油画创作转身,对综合材料绘画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与实践后,收获了一路繁花。

3月23日,“拐角遇见光——张桂烨个展”在宁波美术馆举行,展出的系列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尺幅阔大,意象恢宏,浩荡之气扑面而来,表现了艺术家张桂烨作为当代女性的独立意识。画面中强烈的力量感,让人仿佛醍醐灌顶一般,顿悟了绘画是一种自我、是一种自由、是一种境界,自然也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永恒表征。

她的气场

源自“勇敢的心”

“她的气场越来越足,作品的视觉效果具有极强的冲击力。”这是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对本次画展的第一印象。

张桂烨越来越足的气场从何而来?

张桂烨的好友、当天主持开幕式的宁波美术馆馆长张维萍的一番肺腑之言,道出了其中的玄机。

从艺30年的张桂烨,在张维萍眼中,仍是一位独立、自由、有力量的青年艺术家。“张桂烨是一个极其勇敢的人,这份勇敢一方面表现在她自上大学起就不断涉足各种绘画领域,从国画到油画,再到后来尝试综合材料绘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另一方面,她一步步地从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跨越成为职业艺术家,再到现在担任宁波市女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桂烨身体力行,为宁波女艺术家们起了非常好的引领作用。”

张桂烨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她来自温州瑞安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兼语文老师,写得一手好字,从小教她写字作画。高考那年,她是温师院(现温州大学)的专业第一名,却以文化课三分之差与其失之交臂。之后发愤图强,次年以浙江省艺术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浙江师范大学。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宁波一所学校,平时除了教学,就是画画。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好老师,培养了很多学生进入全国各大美院。她在边教边画的过程中,编写了很多美术类的教材。

后来,张桂烨进了天津美院办的一个中国油画研修班,那一年她结识了很多国内艺术大家。研修班的求学让张桂烨深受触动,她决定考研走专业绘画之路。

2008年,她开始攻读中国美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学位,在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师从杨参军、焦小健和章晓明三位老师,那几年就像枯竭了的海绵投入水中,疯狂地吸收艺术养分。

接下来她又去巴黎国际艺术城、罗马工作室研修学习,应奥地利文化部邀请参加艺术交流,其间,走访了大部分欧美国家的重要博物馆、美术馆。在这种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张桂烨开始深入探究材料技法,也逐渐改变早期的自然画风,慢慢地渗透着现代艺术。此外,经常的户外写生也提高了她对于色彩的敏锐度,她把自己的色彩感受力带入了画面。

为了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用于绘画,2016年年初,她辞职离开原事业单位,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张桂烨说:“我觉得画者需要内心的‘闲’与‘定’来投入艺术创作之中,这也算为自己的自由艺术梦跨出重要的一步。”

她的顿悟

拐角遇见光

张桂烨这次个展本应在三年前举办,因各种原因推迟,也正因为推迟,给了她足够的时间打磨自己的创作,有了足够的思考琢磨艺术方法的空间。展览上的作品大多是她近些年的新作,很明显地反映了她的变化——对作品材料的理解、对艺术表达的思考一一体现在这批新作里。

张桂烨选择综合艺术创作绝非偶然。一直以来,学院与正统是她抱持的艺术准则。在中国美院油画系攻读研究生时,她每天泡在画室里,或是画画或是观察老师和同学作画,那时的她,沉浸在学院的氛围里,用学院的方式思考绘画。

然而在离开学院之后的作画与思考中,她感受到了创作瓶颈。

从绘画上讲,作品是需要有看点的,综合材料绘画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既传统又当代,是与国际接轨、体现时代性的一个跨界的画种,多种材料技法混合起来,表现力强。

张桂烨在中国美院所习绘画是偏重具象写实的,要创作出兼具东方意韵和抽象之美的综合材料绘画,她常常感到束手束脚,在技法上施展不开。技法上展不开,绘画的表现力就无从展现。“当我的画笔触及画布起就开始运作的一套流程,似乎每张画都是一次重复,唯一的差异是描绘对象的不同,这让我觉得绘画的无趣,我认识到自己需要去探寻新的感知力。”张桂烨苦叹道。

2017年暑假,张桂烨去欧洲看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她流连于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内心受到撼动,回国后与中国美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综艺委副主任杨劲松老师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在他的鼓励之下,张桂烨开始尝试综合艺术实验作品。

2018年,张桂烨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宁波画院与来自全国的师友一起进行着实验水墨的实践。张桂烨以纸为媒,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同时,用大量的水墨,辅以印拓、棉布等物件,对画面进行大规模的打造。

材料与材料间重组碰撞蕴藏着巨大的可能性,有交叠,有冲突,有强烈的冲撞,但最终有机融合在一起,张桂烨沉迷于材料肌理的制作,在这变幻无穷的世界中流连。她所痴迷其中的,并不单单是材质或是某一媒介自身的特性,更是形状和形状间的游离聚合。在她眼中,所有物象可以从自身中被抽离出来成为图形。她感知着图形间微妙的区别,又操控着各种图形,让它们共同排布于一幅幅画面中,去生长它们自己的律动。

张桂烨最终呈现的作品,得到王春辰的频频点赞,“创作内容具有中国文化意韵的传统,也有中国各种材料的组合,同时又借用了新兴的材料、新兴的语言,表达了一种综合性的绘画创作。张桂烨矢志不渝持续创作非常难得,我从与她的多次交流中得知,她的很多大学同学放弃了创作。看到张桂烨取得这样的成绩,让我非常感慨。”

这探索的历程,被张桂烨譬喻为“转角遇见光”。

张桂烨讲起她那段富有人生哲理的感受。有一次,在工作室里,她的画正好放在拐角(这件作品现在就陈列在展厅入口的第一幅),当她走过的时候正好看见有一束光照在画面上,这给了她很多启示。“就像人生一样,在某个环节,某个场域,突然柳暗花明,突然顿悟了很多东西。通过那么长时间的实践、实验、摧毁、建立、苦恼、顿悟后,我一步步找到自己的道路,这也是此次展览的名字——‘拐角遇见光’的由来。”

“所以,‘拐角遇见光’正是张桂烨在探索绘画的奥秘时所感知到的一种神奇,‘拐角’是每次挑战时的状态,是绘画过程中忽然顿悟的节点,只要走过去,光就在那里。”王春辰这样鼓励她。

她的力量

于无声处听惊雷

现场展出的系列综合材料绘画作品,既反映出张桂烨对于自我、他人与社会的观照,同时也包含着她在性别身份的表达中非常细腻、复杂的情感。

首先,张桂烨在创作中不再顾忌画面的各种规定,每个局部都是任意进入画面,每一处笔迹都大胆表现,重叠与冲击成为画面的直接效果。

其次,她钟情于各种文化象征物,纸张、文字、物件等都可以入画,有机地融入画面,将寻常不经意的物像一下转化成可观赏的对象,事实上也是对自己的文化语境的一种对话。或者说,作为绘画的艺术,它要表达的是什么?它决定了艺术家的姿态和进入艺术空间的路径。张桂烨的思考是:“我的绘画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反映,是我的情感与甘苦的视觉呈现,是我面对世界周遭状况的思考。因此,我是把画笔当作抵达艺术畅想天地的桥梁,每当我走进工作室,每当我面对画布,我就仿佛看到了远古、远方、未来,这一切的图景让我彻底放松,就像修炼一样,完全忘我了。”

“我从张桂烨的作品中读出时间性和远古的味道,这让我对综合材料艺术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想象和思考。”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洋表示,“展厅里面有幅画叫《怀乡》,我很喜欢,我从中似乎找到远古的洞窟壁画、洞窟岩画的那种视觉记忆,一种远古岩画里锈迹斑驳而又有图像张力的感觉,这种时间性,更加凸显了材料的演变性和延展性,同时其本身也使材料多了一个维度。”

在于洋看来,综合材料是一种带有力量性的艺术表现,它有点像未来主义,未来主义常常是借由大工业的速度感、力量感来实现。所以从这点来讲,综合材料艺术本身有一种天然的英雄主义的属性。

“在此,我要向张桂烨以及从事综合材料艺术创作的女艺术家致敬。综合材料带有它天然的雄性的力量感的东西,需要女艺术家用自己擅长的特质和敏感的触角,发挥自己的长处,从而驾驭综合材料。在这方面,我觉得她们大有可为,她们可以用很多的语言、风格等去揭示其中的真义,在综合材料艺术创作中,我们既需要粗犷、混沌、宏大、阳刚的叙事,也需要一种敏锐的、感性的叙事。”于洋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4-04-01 ——从张桂烨个展看综合材料绘画中的巾帼力量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45982.html 1 3 在拐角处,她遇见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