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成为有正式编制的剧作家已是年过不惑,其实在这之前,他已有了一部叫得响的成名作,这就是与镇海业余作者叶保定合作的新编古装越剧《康王告状》。
这段往事还要追溯到1985年,那时他正在民营戏曲剧团里以“打本子”(戏曲习语,即整理剧本)名义赚外快,认识了叶保定。两人一经交谈,叶保定慧眼识珠,觉得老张是一个“打本子”的高手,就把他请到家里,弄了几碟小菜,对饮起来。几杯老酒下肚后,叶保定讲起了当年流传在镇海一带的“村姑救康王”的民间故事。老张是个聪明人,他听完后就知道对方要与自己合作“打”一个“本子”,便爽快地应承下来了。
其实,“村姑救康王”的民间故事在浙东地区流传很广,不但镇海有这传说,慈溪、余姚都有,叙述得最生动的应该首推高桥镇。据说康王逃至高桥镇,幸得黄泥墙村里一位姓章的村姑搭救,躲过一难。清代文人汪秀才曾经为此写过一首诗:“黄泥村外泥墙黄,话说小姑本姓章。侬已报君愿死节,赏他女子尽封王。”
可老张这次是在镇海与叶保定合作写戏,故事的发生地,自然就在镇海的一个村庄里了,戏中的女主角也易姓叫作张桂兰。新编古装越剧《康王告状》,主要讲述了康王赵构迫于金兵入侵,乔装南逃途中,幸得村姑张桂兰冒死相救,康王约定日后以“布襕叉大旗”为标记,报答村姑。三年后,康王登基,传旨派钦差曹子彬接村姑进宫,谁知钦差原是叛臣,村姑知其隐情。曹子彬为掩盖当年罪行,先捉张桂兰下狱,再命镇海知县之女贾玉屏以桃代李,冒认皇恩。贾玉屏感于康王对张桂兰一片真心,吐露了实情。康王惊悉村姑遭难,决定微服私访,经“测字”“相会”“告状”等几番波折,终于真相大白,严惩了曹子彬。康王为表彰张桂兰,亲笔御批“浙东女子尽封王”。
《康王告状》首演成功,获宁波市首届戏剧节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此后在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上获剧本三等奖,再后来又被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改编为《明州女子尽封王》,入选第四届中国越剧节。可该剧本的“高光”时刻,是被越剧界一代宗师王文娟老师一眼看中,由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排练演出,风靡江南戏曲界!
《康王告状》经苏鄂生先生整理,易名为《皇帝与村姑》,王文娟老师亲自饰演村姑,另一位越剧宗师徐玉兰老师饰演皇帝。接着又被拍摄成舞台艺术片,由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由此成为“王派”与“徐派”表演艺术的又一部经典之作。
这是老张与他的合作者叶保定做梦也想不到的,两个人一起携手,竟然抱了一个“金娃娃”。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当初《康王告状》剧本脱稿后,老张就把叶保定的名字写在前面,列为第一编剧,而他的名字排在后面。几十年来,任凭这出戏的命运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署名排列没有丝毫改动,更没有产生过任何争执。一出戏红了之后,为了署名权的先后次序,昔日合作者变为仇敌、走上法庭打官司的案例层出不穷,可老张的态度始终如一。他说,“叶保定是我的第一个贵人,《康王告状》是他起的头,我感谢都来不及呢!”
有一次,我跟老张开玩笑地说,那么,王文娟老师是你的第几个贵人呢?他脱口而出,“第二个,也是我遇到的最大的贵人!”
这就是淳厚朴实的农民剧作家张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