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从“立体巡防”到“水塘焕新”

基层警务创新让安全守护与乡村活力同频共振

盛夏时节,气温攀升,江河湖畔成为群众寻觅清凉、消解暑气的去处。然而,这份亲水的惬意背后,却也让溺水风险如影随形。防溺水,这场关乎生命安全的“夏季战役”,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效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岳林派出所的“空中+地面”立体巡防与西坞派出所的“隐患塘变打卡地”,两个看似不同的创新实践,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基层警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转型之路,更折射出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的深层逻辑。

从县江龙潭段的安全防线到庙后周村的网红水塘,变化的是治理场景,不变的是基层派出所回应群众期盼的担当。这两起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创新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深刻体察,在于对“安全与发展”关系的精准把握。当每一项警务举措都能兼顾“当下安全”与“长远效益”,每一次创新尝试都能凝聚“部门协同”与“群众参与”的合力,基层治理就能真正实现从“有效管控”到“良性互动”的跨越,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坚实的基层根基。

这,正是新时代基层警务工作的价值所在——以创新为笔,以民生为墨,在守护平安的画卷上,绘就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图景。

记者 王璐 通讯员 肖湘风

“野外游泳隐患大,请拒绝野泳,珍爱生命,严防溺水。”7月14日下午,岳林街道县江龙潭段上空,巡特警大队操控的警用无人机传来清晰的防溺水提示。地面上,岳林派出所民警宋晨旭带领的巡逻队沿河岸细致巡查,无人机的高空俯瞰与地面警力的近距离排查,形成了无缝衔接的防控闭环。这一幕,正是岳林派出所与巡特警大队联手打造的“空中+地面”立体巡防模式的生动写照,不仅为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安全防线,更彰显了基层警务在治理创新中的担当与智慧。

夏日高温持续,溺水事故进入易发高发时段,如何破解水域防控难题成为摆在公安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岳林派出所的应对之策,是打破警种壁垒,主动与巡特警大队建立“空地联动”机制,用协同作战的方式回应群众的安全需求。“我们深知,单一的巡查模式难以覆盖所有风险点,只有让科技与人力深度融合,才能织密这张安全网。”宋晨旭说,他所在的巡逻队对县江龙潭段的水域特点了如指掌,“这里水质较好,江面较宽,水较深,天气炎热的时候,大人小孩都会来这边游泳。”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岳林派出所特意将巡逻时间设定在风险最高的时段。“我们每天都会安排巡逻力量,定时到河边开展巡逻,配合无人机组,劝阻下水群众。”宋晨旭介绍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远处的操控点上,巡特警大队辅警任晨锴正全神贯注盯着屏幕,无人机实时传回的河道画面清晰呈现。“河道巡查是利用无人机的高空优势,对整个河道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核查,并且无人机的机动性可以让我们及时对野泳人员进行劝离,飞行半径在3公里左右,能够覆盖整个河道范围。”任晨锴介绍,正是这双“高空慧眼”,让隐藏在芦苇丛、深水区边缘的风险点无所遁形,再配合地面巡逻队的细致排查,实现了对危险的双重拦截。

这样“空中预警—地面处置”高效联动的背后是警务流程的再造——通过电子地图实时共享、警情信息秒级传递,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合成作战”的质变,让每一次响应都精准而迅速。其成效也显而易见:截至目前,该联动模式已劝离野泳及危险涉水人员87人次。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以往“被动应对”的防控局面,转而构建起“主动防控”的新格局,将风险消除在源头。岳林派出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根据天气变化和水域人流量,进一步优化联动机制,动态调整巡查密度,让这张“空中+地面”的安全网越织越密。

从“平面防控”到“立体治理”的跨越,岳林派出所与巡特警大队的实践,为基层水域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它证明,当科技赋能让警务工作更精准高效,当协同作战让治理力量更凝聚有力,便能为群众筑牢一道道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防线。

民警开展地面巡逻

民警及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联合巡查

◀无人机正在巡查河面情况

▼巡特警大队辅警操作无人机巡河

防溺水工作中,野泳者对劝阻置若罔闻,甚至深夜偷摸戏水的难题,一直是基层治理者的“烦心事”。在西坞街道庙后周村,西坞派出所跳出传统防控思维,联合街道、村社给出了一个“新解法”——将曾频发溺水警情的水塘“爆改”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激活了乡村活力,实现了安全需求与经济效益的双向提升。

7月11日下午3时,西坞派出所民警在庙后周村的水塘边巡逻时,看着眼前游客赏景、村民散步的和谐景象,思绪不禁回到了一年前。“只要天气一热,就不断有人来此野泳。我们劝,村里工作人员也来劝,但都是我们前脚走,野泳的人后脚又回来了。甚至还有人深夜10点多来这里戏水。”西坞派出所相关负责人回忆,未改造前,这个前浅后深的水塘是防溺水工作中的一块“短板”。当时,派出所已将救援装备全部配备到位,竖起了醒目的警示牌,安排了空中及地面的巡逻力量,但有些戏水者就是如此“任性”,屡劝不听,危险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

“传统的防溺水方法肯定不行。单纯依靠劝阻、制止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必须换个思路。”在西坞派出所与街道、村社的三方会议上,这句话成了共识。庙后周村党支部书记周小川是个敢想敢为的人,去年因跳河掀车救人导致右脚骨折,还未完全恢复,就投入到防溺水工作中。西坞派出所积极配合,与周小川等人一同实地考察,开展“头脑风暴”。经过反复研讨,西坞派出所率先支持村里对水塘进行改造的想法,并主动提出承担相关的安全保障规划工作,一场“变堵为疏”的尝试就此展开。

去年,庙后周村投入近6万元对水塘进行“爆改”:建起安全围栏,修建休闲步道,将闲置船只改造成咖啡馆,更贴心标注高铁途经时刻,成了人们争相拍照打卡的独特景致。在改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到西坞派出所民警的身影。从围栏高度的安全测算,到休闲步道的避险设计,民警们结合救援经验提出了十余条专业建议。改造完成后,派出所又马不停蹄地完善救援装备,在岸边增设救生圈、安全绳等器材,优化巡逻路线和频次,确保每天都有民警与村干部一同巡逻,检查装备完好度。“改造后,我们宣传引导大家去指定区域游玩,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西坞派出所副所长王磊说,如今水塘边再无野泳者,围栏既保障了安全,又成了拍照的天然背景;咖啡馆里的宣传标语,比单纯的警示牌更入人心。

如今,这个水塘已成为网红打卡点,日均接待游客超百人,本地村民饭后也常来此地散步。西坞派出所的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的防溺水难题,更给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网红水塘带动了周边露营基地的客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分享旅游红利。“以前愁怎么防溺水,现在愁怎么配合村里搞好服务。”王磊说。

从“屡劝不听”到“自觉遵守”,从“隐患塘”到“打卡地”,这场转变的背后,是西坞派出所“疏堵结合”理念的生动实践。它证明,面对治理难题,换个思路就能化危为机,当安全需求与发展需求找到平衡点,不仅能破解具体问题,更能激活乡村治理的新动能。

▶民警正在巡查

▼改造后的打卡点

民警检查防溺水设施

2025-07-21 基层警务创新让安全守护与乡村活力同频共振 开篇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25542.html 1 3 从“立体巡防”到“水塘焕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