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琼 虞金辉
通讯员 林盛吉 郭朝蕊
“当得知甘洛需要麻醉医生支援时,我第一时间报了名。”2023年年底,随着奉甘“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的推进,区人民医院麻醉专家张鹏杰带着使命与热忱,跨越山海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人民医院。
初到甘洛,困难接踵而至:甘洛县人民医院仅有基础监护设备,血气分析仪、困难气道工具匮乏,高龄、小儿及危重患者的麻醉经验不足,急救复苏能力有限。“再难也要坚持,因为这里需要!”张鹏杰坚定地说。
2024年1月,一位阿普(彝语译“爷爷”)因复杂骨折需要手术,但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这意味着手术对麻醉用药的精准度要求极高。在张鹏杰的推动下,正值医院为手术室配置了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系统,使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技术能够顺利实施。术后,老人紧握着他的手,连声道谢。“那一刻,‘被需要’的成就感远超日常工作的重复性。”张鹏杰说。
在帮扶期间,张鹏杰在甘洛开展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血管穿刺及术后镇痛等新技术,为外科患者带来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质体验,让“舒适化医疗”惠及更多群众。他还指导完善了血气分析、容量管理、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技术,为急危重症、高龄及复杂基础疾病患者的麻醉安全保驾护航,填补了县域麻醉危重症管理的技术空白。与此同时,张鹏杰完成了各项手术室内麻醉600余例,手术室外麻醉200余例,涵盖普外科、骨科、妇产科、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各类手术,凭借着娴熟的麻醉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为患者建立了稳定的麻醉状态,为手术医生创造良好的操作条件,在当地百姓中留下了殷实的口碑。
“要避免技术依赖,人才必须培养起来。”张鹏杰深知,唯有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团队,才能实现帮扶的真正价值。他通过理论培训、病例讨论、技术示教等多种形式,从理论授课到临床实践,从病例讨论到模拟急救演练,将自身专长及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目前,张鹏杰以“师带徒”模式定向培养的两名实习医生顺利通过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且能够单独开展相关新技术。
2024年3月,科室主任外出进修期间,张鹏杰在院长金海英的鼓励下接下代理主任职务。“起初我很忐忑,既无管理经验,又怕耽误帮扶进度。”但张鹏杰很快调整好角色,白天穿梭于手术室与病房,严把麻醉安全关;晚上梳理流程、完善制度,牵头组织多学科术前讨论,精准评估高龄、危重患者手术风险,做好疑难病人术前访视评估、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等工作。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道:“尽管周末无休、聚餐常缺席,但科室同事的信任与患者的认可让我充满动力。”
“没有想到能收到锦旗,接过锦旗的那一刻,作为麻醉医生的我内心深受触动!”2024年6月,一名刚经历第三胎剖宫产的妈妈专程来到甘洛县人民医院,将一面鲜红的锦旗送到张鹏杰手中,眼里满是感激。据了解,这位妈妈曾经历过两次剖宫产,术后剧烈的疼痛让她记忆深刻——每一次翻身、下床都像刀割一样,甚至影响哺乳和休息。而张鹏杰为她实施了“腹横筋膜阻滞(TAP阻滞)+硬膜外镇痛”的多模式镇痛方案,术后疼痛大幅减轻,她不仅能自如活动,还能更好地照顾宝宝。“在奉化专家的帮扶下,甘洛县人民医院的麻醉技术越来越好了,我们甘洛老百姓可以少遭很多罪。”她动情地说道。
“帮扶是双向奔赴,是我与甘洛共同成长。”从技术专家到科室管理者,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援甘一年半,张鹏杰坦言,这段经历让他脱胎换骨,困难曾让他彷徨,但患者的笑容、徒弟的成长、科室的蜕变,让他坚信一切值得,“离开时,我带不走大凉山的索玛花,带不走这里的山川湖泊,但我留下了技术、团队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