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式成长 探索乡村运营“方法论”

乡村CEO点燃“云边村”振兴星火

记者 赵雪雁 何腾涛

通讯员 邬丹盛

初夏时节,错落有致的民居与青翠山林、河流、农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生机蓬勃的田园画卷。在大堰镇四岙村,一支驻村的青年团队穿梭在田间地头,试图为这个“靠天吃饭”的“云边村”打开一扇新窗。

一头利落的短发,头戴一顶遮阳草帽,楼海文行走在乡村田野间,长裙随风飘扬。但她并不是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而是四岙村的乡村CEO。“第一次来到四岙村,就被这里的景色打动了。”眺望着层层叠叠的梯田,楼海文谈起自己和村子结缘的故事。

楼海文原在上海工作定居,2021年开始创业,主攻城市更新改造,“雕琢”街巷实现焕新。2022年,她来到奉化参与尚田街道及大堰镇17个村的景观面改造工程。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向前,她饱览了奉化乡村之美,而四岙村正是改造工程的最后一站,久在城市打拼的她在这里感受到了久违的平和与宁静。“乡村是一片广袤的沃土,正当我考虑将公司发展布局从城市转向乡村之际,恰好看到了四岙村乡村CEO招募信息,就赶紧报了名。”

2024年8月,大堰镇发布乡村CEO全球招募令,其中,有13个团队竞聘四岙村乡村CEO职位。如何从中脱颖而出?经过前期调研,楼海文及其团队发现,村子因电影《云边有个小卖部》而走红,取景地“莺莺小卖部”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入村打卡。游客虽多,但大多“走马观花”,留下的却少。加上该村老龄化加剧,村庄发展后继乏力。“在竞聘时,我们团队提出了‘城市千人计划’,要将1000个城里人吸引到村里成为‘新村民’,并通过这些‘新村民’搭建起乡村发展的‘朋友圈’,引入更多创意资源,从而实现乡村业态更新。”楼海文直指,乡村要发展,“人”是关键,这与四岙村的“痛点”一拍即合。

今年1月,楼海文带领团队正式入驻四岙村,成为第一批“新村民”。年轻人的到来让往日里宁静的乡村多了份喧嚣与活力。闲置的农房有潜力,团队用村民丢弃的蓑衣、木栅栏、竹篮等制作成装饰品,将城市更新的经验腾挪到乡村,打造了一间充满田野风情的乡村会客厅,作为更多青年人进入乡村的第一站。村子还有了自己的新名字,团队创建了“云边村Cloudwood”社交媒体账号,与上海大学共创的Logo包含梯田等元素,勾连起人们对乡村诗意遐想的同时,也让乡村以年轻人的方式“发声”。

今年4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宁波校友会的校友们在油菜花田边齐聚,围绕“引才、育才、留才”等问题畅谈乡村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宁波校友会青年下乡实践基地也正式落户四岙村……“高校拥有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和阵地资源,‘校村共创’模式将成为乡村引入‘新村民’的重要载体。”楼海文告诉记者,从“引人”“引智”,到“引商”“引产”,团队试图一步步搭建起乡村发展的“云梯”,构建“靠人才带起产业,靠产业吸引人气”的正向循环,让乡村“变年轻”“变洋气”“变热闹”。

最近,团队发起了“城市青年人才×乡村废弃空间匹配计划”,邀请志同道合的青年人共创共建共享,吸引了来自山东、江苏等地多个团队报名,废弃牛棚也将重获新生。

乡村因为青年人的入驻而春意盎然,乡村也为青年人提供着充足的“阳光雨露”。驻村团队除了楼海文之外都是“00”后,当其他青年选择留在城市打拼,他们却来到了乡村。入村以来,这帮青年不骄不躁,在低头干活的同时,也没忘记抬头望一望青山绿水、白墙黛瓦。“虽然我从未在乡村生活过,但我一直对乡村心存向往。现在,乡村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善,而且没有大城市的‘内卷’,在这里工作,感觉很踏实。”团队成员之一周柯莹说道。大家年龄相仿,来自天南海北,因志同道合而聚首,相互合作、彼此认同,他们很快就获得了村民的好感。

“乡村CEO是个综合性的角色,乡村运营没有‘标品’,量身定制、因地制宜才是不变的宗旨。”驻扎以来,该团队对于乡村CEO的身份与功能又有了新的认知。“四岙村有一定的农文旅资源基础,但一个村的资源有限,还需联动镇里其他村庄组团发展。此外,闲置空间还需激活,引入的新业态要符合村庄长期发展……”楼海文说,乡村发展没有“公式”,他们正一步一个脚印探索,与“云边村”陪伴式成长。

2025-05-14 陪伴式成长 探索乡村运营“方法论”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13607.html 1 3 乡村CEO点燃“云边村”振兴星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