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接诊10余例植物日光性皮炎患者

春季野菜尝鲜须谨慎

本报讯(记者 郑连乔 通讯员 陈怡 谢宁)随着气温回升,春日野菜成为不少市民餐桌上的“时令美味”。然而,野菜食用不当可能暗藏健康风险。4月8日,记者从区中医医院获悉,近一周内,该院皮肤科已接诊10余例因食用野菜后暴晒引发的植物日光性皮炎患者,部分患者出现面部肿胀、皮肤灼痛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

“医生,我脸肿得像毁容一样,又痒又痛,手背上也全是红色疹子!”日前,44岁的崔女士戴着口罩走进区中医医院皮肤科诊室,摘下口罩后,露出红肿发亮的面部皮肤,手背部分皮肤甚至出现了破溃。问诊中,崔女士回忆,两天前食用了朋友赠送的野芹菜,随后在户外活动时未做防晒,导致暴露部位皮肤严重受损。无独有偶,55岁的徐先生食用自家采摘的荠菜后骑电动自行车外出,因颈部长期暴晒,出现大片红肿瘙痒,最终也被确诊为植物日光性皮炎。

“这类患者的共同点是食用了光敏性野菜,并在餐后暴露于日光下。”区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王鹿媛解释,植物日光性皮炎与过敏不同,属于光毒性反应。当人体摄入香椿、荠菜、苋菜、马齿苋等含呋喃香豆素的野菜后,光敏物质经紫外线(尤其是UVA)激活,会产生自由基破坏皮肤细胞,引发炎症。该病潜伏期通常为4小时至2天,症状多集中在面部、手背、颈项等曝光部位,表现为潮红、水肿、灼痛,严重者可能出现发热、恶心等全身反应。

“近期门诊中,最多一天收治3例患者,且不分是否为过敏体质,任何人接触足够光敏物质并暴晒后都有可能发病。”王鹿媛强调,该病的预防关键在于“错峰”。食用光敏性野菜后48小时内避免日晒,尤其是上午10时至下午4时紫外线强烈的时段。户外活动前24小时应慎食相关野菜,接触野菜汁液后需及时用清水清洗皮肤,减少光敏物质残留。

目前,崔女士、徐先生经规范治疗,症状已明显缓解。医生特别提醒,春日野菜虽鲜美,但须科学食用。

2025-04-11 一周接诊10余例植物日光性皮炎患者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08238.html 1 3 春季野菜尝鲜须谨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