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忙趁东风放纸鸢

制作风筝, 寄托美好生活愿景

记者 赵赢 王林威 严梓宁 王红雨

又是一年春色好,忙趁东风放纸鸢。在奉化,有这么一个村庄,大到墙上彩绘,小到门牌号码,一步一景皆与“风筝”有关。每年春天,村民们开始制作风筝,一只只风筝在春光明媚中放飞着希望与喜悦……

“嚓嚓嚓……”清早,莼湖街道缪家村传来清脆的劈竹声,今年80岁的村民缪善位正有条不紊地劈竹条、刮竹篾、扎骨架……

“春天到了,村里马上又有一批孩子要来画风筝,我得抓紧帮他们把骨架先搭好。”缪善位在村里做风筝的时间已有六七年,他说,制作一只风筝从选材到“扎、糊、绘、放”各个流程、每个细节都要注意。

2018年,出生于缪家村的缪伯刚将国家级非遗曹雪芹风筝引入家乡,随着曹雪芹风筝博物馆、风筝广场、风筝古树公园在村里相继落地,缪家村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风筝村”。每年春天,各地的孩子陆续来到这个村庄做风筝、放风筝,村里便开始忙碌起来了。

对于做风筝这件事,村民们个个都是好手。制作风筝的骨架要挑选竹节匀称、韧性好的竹子。晒干后,削成厚度适中、粗细一致的竹条。竹条放在酒精灯上烘烤,弯曲成一定角度,再用棉线缠绕固定。随后,选用轻薄的纸张糊好风筝纸面,绘制好图案后,就能进入放飞检验的环节。

在缪家村风筝手工艺馆,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以沙燕造型为主,色彩艳丽,惟妙惟肖。在传统的沙燕风筝上,到处可见寓意吉祥的图案。据缪善位介绍,“蝙蝠”的“蝠”字与“福”同音,有福从天降的意思,“牡丹”象征着富贵,“桃子”代表着长寿……这些风筝由村民亲手制作,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手工制作的风筝,每一只都凝聚着智慧与心血,一笔一画皆传递指尖的温度。

村民袁波有着三十多年的绘画功底,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以及技艺传承的责任,他主动“请缨”,加入到制作风筝的行列中,如今也成为了缪家村风筝制作的手艺人之一。在他看来,在风筝上画的每一笔,都承载着一份祝福。

劈竹节力度不够,老式糨糊粘性不足……面对制作风筝中遇到的问题,袁波向村里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在探索与改进中,他的风筝制作技艺越来越精湛。

“虽然现在是机械化的时代,但绘制风筝的精细活儿,永远是机器无法代替的。”袁波一边聚精会神地为风筝尾部图案着色,一边说道。在他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式颜料与画笔。“细节之处还需反复渲染,这样才能保证画出来的图案栩栩如生。”一束阳光从窗户透进来,屋内色彩斑斓的风筝透着亮光,袁波诉说着匠心灵韵,时光在他身上静静地流淌着。

如今,袁波主要向游客和孩子教授风筝制作工艺,平时同他一起做风筝的,还有缪家村的村民们。每年立冬前,村民们会从后山带回竹子,力气大的负责劈竹条、刮竹篾、扎骨架,力气小的妇女常常负责糊纸,有绘画功底的村民则负责绘制图案。

大伙儿分工合作,一天可以制作大风筝30个、小风筝60个左右。“现在大家的生活很充实,孩子们都来做风筝,感觉自己也年轻起来了!”村民缪大姐说。

如今,风筝已在不经意间融入缪家村村民们的生活,成为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从墙上彩绘到门牌号码,村里到处是与风筝有关的元素,宛如一个风筝童话世界。

随着一只只风筝腾空而起,缪家村以风筝为主题的文旅融合产业也一路“高飞”。

2018年,曹雪芹风筝博物馆在缪家村落地;2021年,缪家村成功申请到了关于风筝的品牌标识;2023年,缪家村获批宁波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如今,一只只小风筝“飞出”村庄,每年有上万人来村里参观研学……

讲好风筝故事,将风筝产业做大,是缪家村的发展方向。

“一只好的风筝不仅要画得好,还要经得起放飞的检验。”缪家村党总支书记缪静锬打算今年5月组织一个风筝节文化活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放风筝的快乐,进一步打响缪家风筝品牌,拓宽风筝销路。

缪静锬说:“希望一只只风筝能放飞我们美丽乡村振兴的梦想!”

在不远处的风筝广场上,刚放学的孩童牵着一只沙燕风筝欢乐地奔跑着。小小纸鸢跨越山海而来,终在奉化缪家村落地生花,它们将承载着无数的梦想,在充满希望的春日光景中,乘风而起,扶摇直上。

2025-04-11 制作风筝, 寄托美好生活愿景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08237.html 1 3 春暖花开,忙趁东风放纸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