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诗文 何腾涛
通讯员 王彦力
每年三四月,当春风拂过奉化的山野,茶树吐露新芽,漫山遍野的绿意便成了动人的风景。在奉化,有一位“茶二代”,她用匠心和坚持,为茶场每一片茶叶注入了生命的温度,她就是奉化安岩茶场总经理黄亚芳。
从枝头到杯盏,从传承到创新,黄亚芳以茶为笔,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日前,记者走进安岩茶场,聆听她与这片土地、这份茶香之间的故事。
根脉深植 茶香续章
黄亚芳出生于“制茶世家”,父亲黄善强是奉化小有名气的制茶师傅,经他手的“滴水雀顶”白茶,荣获了“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金奖十余次。在茶香中长大的黄亚芳,对茶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2017年,黄亚芳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到这片大山,继承父业,成了一名“茶二代”。
从城市回到茶场,黄亚芳从白茶种植、加工、管理技术学起,逐步掌握摊青、杀青、炒干、回潮等制茶关键步骤。正是这份对技艺的执着与追求,黄亚芳逐渐成长为奉化区安岩白茶非遗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放弃自己的事业回到茶场。我想,这其实不是放弃,而是一种回归。”黄亚芳笑着说道。说话间,黄亚芳将一缕散落的发丝别到耳后,茶山的风拂过她被阳光晒得微红的脸颊。
安岩白茶种植基地大部分在葛岙水库一隅,优越的自然环境为这里的茶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我们的茶,是高山云雾养出来的,是水库的水汽滋养的,每一片叶子都带着自然的灵气。”黄亚芳轻轻摘下一芽一叶,眼神里满是珍视。
坚守传统 茶赋新生
“有很多客人指定要买我爸炒的茶,纯手工炒制的茶叶能够真正地将白茶的色、香、味、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黄亚芳眼中,机器能复制茶叶的形状,而茶的“灵魂”,机器却炒不出来。
正是父辈对待茶叶的这种匠心精神,让她对茶行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如今的黄亚芳传承了父亲的“采摘均匀、摊青均匀、杀青均匀”的“三均”手工炒茶法,看似简单的3个步骤,背后却是几十年的经验沉淀。
黄亚芳的父母是传统茶农,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认为只要茶叶品质好,客户自然会找上门。接手茶场后,黄亚芳并没有简单地复制父母的经营模式。她深知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吆喝”,“很多人觉得传统和创新是矛盾的,其实并不是。”她解释道,“传统工艺是灵魂,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去呈现。比如,在包装上下工夫或者串联各种资源,走出一条饱含茶韵的新国潮之路。”
未来,她还计划开辟线上销售渠道,构建“产供销”一体化链路,以互联网为纽带,让传统茶产业焕发新活力,助力非遗技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巾帼芳华 茶韵飘香
连续十届荣获“中绿杯”金奖、连续八届获“奉茶杯”绿茶评比金奖……一项项荣誉是对黄亚芳深耕茶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的最好肯定。问及对行业的期待,黄亚芳的眼里有光,她告诉记者:“好茶自己会说话,但要让更多人听见,需要行业共同的努力,希望有一天,喝茶能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学无止境,黄亚芳还到浙江大学茶文化专业深造,她比任何人清楚,“安岩白茶”要走向更远的未来,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未来,黄亚芳将以“茶”为媒,结合当地特色美食工坊,用“一片叶子”带动产业联动,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茶,对于黄亚芳而言,不仅是事业,更是人生。从茶场的精心培育,到茶叶的匠心制作,每一环节都映射出她对茶文化的深邃探索。在她身后,是父母经营了几十年的茶场;在她面前,是一片正向世界徐徐展开的东方茶韵图景。她的故事,正如一杯优质的白茶,初尝清雅,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