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裕
什么东西最好吃?这个问题,极具主观性。对不同的人而言,可能是“汝之蜜糖,吾之砒霜”。从物质层面来讲,食物的种类琳琅满目。单纯以食物的珍稀度和口感味道来评判什么东西好吃,似乎太过片面。接下来,就我个人的认知程度而言,谈一谈我所认为的最好吃的东西,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适合自己胃口的东西才好吃。记得1955年我读小学语文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猫、鸡、狗、羊聚在一起,探讨什么东西最好吃。猫说:刚捉的老鼠和新鲜的鱼儿最好吃。鸡说:不对,刚收的谷子与活的虫子才好吃。狗说:没有比骨头更好吃的东西了。羊说:你们说的都不对,田里的麦苗和嫩草才是最好吃的东西。从上述的情况来看,好吃的东西得适合自己的胃口。有句俗语叫“要好吃鱼肉”,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从不吃鱼,闻到鱼腥味,就厌恶、反胃,又怎能说好吃呢?所以说,每个人的喜好各异,有人喜欢酸甜口味,有人偏爱麻辣口感,还有人钟情于清淡鲜香。当食物的口味与我们的胃口相契合时,那无疑是一种美味的享受。比如喜欢酸甜的人可能觉得糖醋排骨是最好吃的,而偏爱麻辣的人则对麻婆豆腐赞不绝口。
其次,人多且与知心人在一起时,东西会显得更好吃。在生活里,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与知己之人相聚,所品尝的食物,仿佛有着格外的美味。尤其是那种心灵契合、感情交融的状态,为美食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大家可以毫无拘束地分享对食品的感受,互相交流着美食带来的快乐。
在交流的宴会上,酒成为最好喝的东西。“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话形象地刻画了与知己一同喝酒的畅快淋漓。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某一天,我们八位热衷于喝酒的朋友聚在一起,提议当晚喝酒要尽兴,每人喝一瓶白酒,不准耍滑头,不准互相帮忙,大家都一致赞同。在喝酒的氛围中,欢声笑语接连不断,看着瓶中酒一点点减少,那些共同的回忆涌上心头,每一杯酒都承载着深厚的情谊,尽管每个人酒量不同,但大家都成功完成了任务,沉醉在这美好的氛围之中。此外,在农村喝酒时,花生米、炒黄豆是绝佳的下酒之物。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场所,聊着天,喝上一口酒,吃上几粒花生米或炒黄豆,实在是惬意无比!
再次,饥饿时候的东西最好吃。“饥不择食”,这一说法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极度饥饿状态下对于食物的态度。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朱元璋做皇帝后,觉得山珍海味不好吃,派人四处寻找他落难时村姑给他吃的发霉剩食和发臭的豆腐,还说这东西最好吃。
食物的味道有时候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品质,还与我们所处的状态密切相关。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食物对于满足我们基本生存需求的重要性。当饥饿感来临,食物的意义更多在于填饱肚子,而此时所谓的“顶好吃”也带有了一种生存本能的色彩。
最后,妈妈做的家常菜堪称最好吃。妈妈的厨艺或许称不上顶尖大厨那般精湛绝伦,但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她对家人那份浓浓的爱。记得小时候,妈妈从锅中拿出的南瓜蒂头、从火中取出的煨年糕、从甏中摸出的咸货,都是无比好吃的东西。记得1963年春天,我往返走了30多公里,从鄞江把货物卖掉后回家,从南坑到窑岩要走上1公里多的上坡路,到家时已精疲力竭。妈妈说:“今天是你16岁生日,要吃16只蛋”,我心中顿时大喜,妈妈在锅中用猪油加白糖煎蛋,我一口气吃了16只。如此好吃的蛋,我直到现在都一直记在心里。
所以,无论我们在外面漂泊了多长时间,当回家探亲,吃到妈妈做的菜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现在许多城里人,热衷于自驾到农村品尝农家菜,这大概是对“妈妈做的菜最好吃”的一种延续吧。
总之,好吃的感受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无论是品尝精致珍惜美味的新鲜感,还是适合自己胃口的满足感,无论是饥饿时的急切享受,还是与知己或众多人一起时的欢乐氛围,以及妈妈做的菜与各种美食融合,都让我们对于“最好吃的东西”有了更为丰富的体验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