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老携手”共筑幸福晚年

“提低助老”志愿服务项目探索山区共富新路径

记者 毛超峥 马龙行

实习生 汪书乐

今年年初,浙江省正式提出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加快缩小城乡、地区、收入三大差距,并明确坚持以县域作为重要单元,坚持创新共同富裕体制机制。我区于2023年针对山区高龄独居老人“养老难”与低收入人群“增收难”的双重困境,创新启动“提低助老”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吸纳低保户作为属地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精准化养老服务,助力低收入家庭实现“家门口”增收。2024年起,该志愿服务项目迭代升级,将城镇独居高龄老人等弱势群体纳入服务对象,探索出一条“弱老携手奔共富”的发展新路径。

老有所依

实现“不离家”的安养体验

随着城镇化发展脚步的不断推进,我区各山区村出现不同程度的“空心化”现象,而山区养老服务阵地建设较为滞后,硬件设施相对简单,没有专业的社会组织和有效的服务机制等现实困境,让山区老人高质量养老的服务愿景迟迟无法落地。

2023年,我区在大堰镇试点开展“提低助老”志愿服务项目,构建属地志愿者、镇(街道)社工站、区锋之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三级服务网络,吸纳20名山区低保户,通过“弱老”结对,为200名75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每日巡访、云问诊联络、代配药、生活器具维修等个性化服务,实现山区“不离家”安老模式。

大堰镇徐马站村是典型的山区村,目前村里的11名老人与该村属地志愿者徐云枫结对。除了每日上门探视外,徐云枫会定期通过云问诊系统为结对对象在线购药、陪伴就诊。“随着购药次数的增多,我逐渐掌握了老人服药的周期,会在药品耗尽前一周,提醒他们及时购药。”徐云枫说道。

除了提供基本的安养服务,属地志愿者还是社会救助的“前哨站”。今年80岁高龄的徐苏茵和体弱多病的儿子相依为命,今年除夕,徐苏茵家的老房子失火,家里仅有的几件电器和辛苦积攒的3万元现金在大火中付之一炬。在帮忙安顿完徐苏茵母子后,徐云枫及时向区锋之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提出救助申请。两天后,社工们带着满满一车生活用品和12300元爱心善款来到徐苏茵家中,缓解母子俩的燃眉之急。“接下来,我们会对徐苏茵母子进行跟踪式救助,帮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该中心负责人沈斌华告诉记者。

困有所助

从“输血”到“造血”的共富实践

山区部分低保户因照顾家庭、技能不足或身体条件限制,无法外出务工,长期依赖政府补助,缺乏增收渠道和社会参与机会。如何激活其劳动潜力,实现个人价值,成为“扩中提低”的关键。

徐云枫是属地志愿者团队里难得一见的年轻人,出生于1994年的他曾就读于浙江中医药大学,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3次将他推至死亡的边缘,也让本就贫困的家庭背上了巨额债务。从学校退学后,徐云枫曾自学计算机、日语、会计,虽然积极“自救”,但由于身体条件所限,还是被迫困在了山村,和父母一起依靠低保度日。2023年7月,在大堰镇社工站的推荐下,徐云枫成为“提低助老”志愿服务项目的属地志愿者。经过一个月跟岗培训,他很快适应了工作。“阿枫,我家这个电视不出图像了,你快帮我看看。”“阿枫,帮我配点降压药……”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访中,老人们对徐云枫的依赖愈发强烈。

下转第4版①

2025-04-07 “弱老携手”共筑幸福晚年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07449.html 1 3 “提低助老”志愿服务项目探索山区共富新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