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岳渊父子的园艺故事

竺哲飞 许霖

奉化素有“中国花木之乡”的美誉,溪口镇三十六湾被誉为“中国五针松之乡”。据悉,1920年,三十六湾村从上海真如的黄家花园引进了五针松栽培技术。说起上海的黄家花园,我们不得不提及奉化园艺界的鼻祖黄岳渊。

据《奉化市志》记载,黄岳渊(1880—1964),名渭,别名鹤苑,号剡曲灌叟,原籍今萧王庙街道黄家巉村。祖父辈举家迁居下跸驻,故黄岳渊在《花经》自序中称“予生于浙之仁湖剡源乡”。

儿时的黄岳渊师从一位赖氏的远房亲戚学习八股文,希望通过求学改变自己的人生。他在《花经》中自述:“七岁入塾,十一岁习制艺。”后来,黄岳渊因故中断了求学。14岁那年,家住新昌的舅父将其收留在自己开设的南北杂货铺中,半商半读。多年后,黄岳渊仍感慨于那次辍学:“然在此执笔自述时,每欲有所言尔苦不能达,则又未尝不使我终生抱恨于此半途之辍学也。”

成年的黄岳渊怀有一颗报国心,参加了宁海人王锡桐创建的平洋会。1897年,平洋会受到中外势力的双重绞杀,黄岳渊不得不前往江苏避难。次年东渡日本,不久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他秘密致力于革命报国。1906年,为了刺探清廷内幕,黄岳渊谋得上海水陆厘金机关总巡的职位。数年后,黄岳渊感到很迷茫,自感:“自维为吏,既乏应付之才,为商又无资本之助,时光虚掷,且垂垂老矣。”已年近三十的黄岳渊觉得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遂立志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土,而务农之志遂决。据《普陀年鉴》记载,1909年,黄岳渊在上海真如松滨桃溪购地10余亩,经营“黄氏畜植场”,当地人称其为“黄家花园”。此后,他弃政归田,潜心研究园艺。

黄岳渊的园圃不断扩大,一度增加了数百亩,年年举办花展,尤其以菊花展最为出名。抗日战争爆发前,黄家花园曾举办过大小菊展十余次,屡获中外金银奖牌、盾杯,就连《申报》也专门报道过黄园花展的消息。当时的上海有“不识黄园菊,枉为上海人”之说。每至金秋,“黄家花园”必高朋满座,一度成为上海各界名流雅集的重要聚会场所。蔡元培、于右任、梅兰芳、张季鸾、谢闲鸥、蒋维乔、周瘦鹃、郑逸梅、严独鹤等文化名人都是黄园的常客。当时的大小各报也纷纷报道,传为美谈。1924年起,黄岳渊陆续为陈永清、罗纬东、荣德生、吴昆生等名流翻扩花园,一度声名鹊起,被推崇为园艺界权威。1929年,黄岳渊被公推为上海市花树同业公会会长,直到1936年才卸任。上世纪三十年代,黄岳渊曾与日商等竞争承包无锡蠡园翻园业务,并以价低质优而中标。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园被认为是国内第一的园艺场。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黄园沦为战区,黄岳渊不得不将亲属和园工分批转移到城里。不久,黄园被日军强行占据。1938年冬天,在老友吴昆生的帮助下,黄岳渊斥资购买了法租界麦尼尼路(今康平路)十余亩地,建立新园,并将真如花园的一些名贵花木移植到新园。黄园被占后,黄岳渊也无力再回黄园,心中难免惆怅至极,终日与新场花木为伴,借以忘却忧虑。沦陷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曾短期避居黄家新园。黄岳渊自叹“年来战事绵延,欲归不得,心虽怅然,而仍得终日与花木为伴,盘桓灌溉,亦可忘忧。”他寄情遣怀于花木,与长子黄德邻一起,收集昔日之园艺日记,1942年编录成册,名曰《花经》。辗转数载,1949年由新纪元出版社正式出版。《花经》分上下两篇,饱含了黄岳渊三十余年莳花栽木的经验之道,从花卉、水果、树木到观赏木,足足234种,作家郑逸梅、周瘦鹃为之作序。黄岳渊在书序中称“是书为予三十余年莳花栽木之经验,借以供研究园艺者之参考云尔”,郑逸梅更是称其“略胜于清初陈淏子的园艺名著《花镜》”。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氏父子决定对康平路黄园加以扩建、改造,将其建设成上海一个规模较大、更具特色的庭园。后因国内局势急变,黄园的扩建仅进行一年多就中止了,遗留给人们的只有位于黄园北侧的大水池,及池东、西岸未竟的园林庭园一角。

新建的黄园相对于同一时期兴建的漕河泾镇东侧的黄家花园、曹家花园等面积要小得多。但黄岳渊却能克服诸多不利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经验和植物元素,营造出咫尺山林之趣、庭院之美,同时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园虽不大却意境无穷。虽然,黄园算不上园林中的上乘之作,但这座建造于特殊年代的私家庭园,在当时上海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据《普陀年鉴》记载,黄岳渊热心公益事业,发起并参与了桃浦疏浚‌等地方公共工程,为创办真如中学募捐等。新中国成立后,黄岳渊移居香港,经营了一个小庭院,后在于右任的邀请下定居台湾。1964年春,黄岳渊在台北病逝。

黄岳渊移居香港后,长子黄德邻接手黄家花园。黄德邻4岁开始跟随其父接触花木种植,又在暨南大学学习农林科,积累了20多年的园林栽培和种植经验。1956年,在黄德邻的主持下,黄园参加了公私合营,黄德邻出任上海市花木公司西区私方代表;1959年,黄德邻调任上海龙华苗圃(后整合为上海植物园)任总技术指导,并前往十多个省市收集山茶、杜鹃花等特色植物资源,重点探索杂交育种技术。据《上海园林志》记载,1963年,黄氏畜植场与原‌全福农场合并改建为虹桥苗圃,后更名上海花圃。同年,黄德邻加入美国茶花协会。1993年,88岁高龄的黄德邻还进行了60个杂交品种的山茶花组合试验。1999年,国际茶花协会年鉴封面上,刊载了黄德邻和他培养的新金茶花品种的大幅照片。在他担任技术指导期间,龙华苗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为后来上海植物园的家喻户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10月24日,“纪念上海黄氏蓄植场开办115周年——《花经》再版首发式暨中国花经文化主题研讨会”在上海黄氏蓄植场旧址举行,这也是《花经》的第四次再版。黄岳渊的孙子黄成棣出席了活动。此举是为了充分挖掘《花经》文化精神,弘扬海派优秀传统花卉文化。黄岳渊父子几十年如一日,醉心于园艺事业,为中国园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去继承和发扬。

2025-04-03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06860.html 1 3 黄岳渊父子的园艺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