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乃婷 通讯员 刘佳文 陆佳欣
3月26日早上,79岁的张开昌和76岁的沈华品来到岳林街道新民社区法律工作室,打开门窗,迎接前来咨询法律问题的人。每周三,是新民社区法律工作室的“爷爷法律团”对外“营业”的日子。
坚持14年
把法律送到居民身边
“爷爷法律团”成立于2011年8月17日,这一天,新民社区法律工作室正式挂牌,这也是我区首个社区法律工作室。
早在2004年,担任岳林街道新民社区法律顾问多年的张举直就发现,社区有不少居民法律知识严重缺乏、法律问题需要帮助解决,便叫来了3名司法系统退休的“老哥们”,在一起协商后向社区提出建议,希望有一个专门的地方,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和普法宣传。
多年来,除了在社区开展日常普法工作,“爷爷法律团”的成员们还通过到惠政廊桥等地摆摊设点、编写法律书籍《法律就在你的身边》《民法典案例选读》等多种形式宣传法律知识,有效提高了居民的法律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爷爷法律团”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一代创始人”的年龄也越来越大,90岁高龄的张举直因病休养,90岁的孙常熊因病行动不便,还有一些高龄老人已经过世。
新民社区的退休干部沈华品和张开昌看到社区经常举办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正好想打发无聊时间,又具备法律相关知识,于是分别于2019年和2023年加入了“爷爷法律团”,成为法律团里的“年轻力量”。“我们是法律志愿者‘第二代爷爷’,别看我们七八十岁,但和张举直、孙常熊等老人相比,可是实打实的‘年轻人’,我们想用自己的力量为社区居民做普法工作。”沈华品打趣道。
“爷爷法律团”成立以来,累计接待咨询者33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260余份,化解矛盾纠纷500起,挽回损失1280万元。“爷爷法律团”先后荣获浙江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宁波市百佳社区社会组织等荣誉,新民社区法律工作室“小房间大转身”爷爷团法律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2024年宁波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奖。
“爷爷法律团”以亲切的交谈方式,把生涩的法律专业知识“翻译”成白话,架起了居民和法律专业之间的桥梁,让法律走进居民身边。
有啥困难
“爷爷法律团”就在你身边
“我借了10万元钱给别人,结果借钱的人跑了,10年了,钱都没追回来。”近日,87岁高龄的周先生匆忙赶到社区法律工作室,焦急地向“爷爷法律团”询问追回钱财的办法。
张开昌是一名法律爱好者,退休前从事的工作多与法律相关。他仔细询问周先生这件事情的细节,逐步帮他分析,并和公安系统退休的沈华品一起商量对策。“现在打听到欠款人有房子要拆迁,这下他账户上有存款,他就没借口不还钱了。”周先生说道。沈华品建议周先生搜集借款证据,及早向法院提起诉讼,并且帮助周先生联系律师,免费帮他写起诉状,尽早追回欠款。听到多年欠款有办法追回,周先生长舒了一口气,连声道谢。
居民王女士家的老房子要拆迁,没想到“喜事”却变成“愁事”。王女士的老伴去世多年,她和儿子一家三口住在一栋房子里,担心儿子以后婚姻出现问题,不同意在新房本上添加儿媳名字,由此引发家庭矛盾。听完王女士的叙述,张开昌以家庭和睦为出发点,劝说王女士换位思考,又从法律角度讲解《新婚姻法》中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划分的细则。情理之中,让王女士打消了防范儿媳的想法。
“爷爷法律团”在接待“当事人”的时候,不少居民也跟着一边听,一边若有所思,一位居民表示:“我们老百姓的矛盾纠纷无非就是家长里短这些内容,听听他们的,想想自己家的,也有‘收获’。”
“加入‘爷爷法律团’2年多,居民咨询最多的是经济纠纷和家庭矛盾纠纷,我们尽可能以调解、劝说为主,如需走法律程序,社区有法律顾问,我们也会帮居民介绍身边的律师朋友,一起想办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张开昌介绍道。
一脉相承
“爷爷法律团”迎来“新三代”
历经14年,“爷爷法律团”加入了“新鲜血液”,专业律师马骥一作为街道指派的青年律师,和爷爷们一起为居民提供法律帮助,定期输送普法教材和典型案例报道,保障法律服务的专业性和延续性。张举直爷爷由于年迈,来社区驻点办公的机会少了,看着年轻的面孔,他欣慰地感慨道:“‘爷爷法律团’后继有人了。”
随着“爷爷法律团”的知名度越来越大,社区党员、志愿者也都纷纷加入到“爷爷法律团”的队伍中,他们中有银龄志愿服务团队的阿姨、有年轻的社工小伙子,虽然身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奉献自己、帮助他人的心。
“我们新民社区始终把服务居民当成一场跑步比赛,志愿者们在不同的时间,接过志愿服务这根‘接力棒’,过程中会遇到坎坷和困难,但他们始终排除万难,在居民的鼓励声中,持之以恒地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新民社区党委书记印超说道。
随着“爷爷法律团”不断壮大,受到法律帮助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法律知识带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传播法律、运用法律,居民会更和谐,社会也会更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