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些是听力障碍高风险人群?
●有家族性耳聋病史者
●曾有过其他耳病史,如中耳炎、梅尼埃病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
●有耳毒性药物应用史
●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有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二、怎样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听力损失?
定期进行儿童听力筛查,早期发现听力损失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儿童听力筛查的年龄为0至6岁,其中6、12、24和36个月龄为重点检测月龄。如果发现孩子有拍打、抓耳部等动作,或有耳痒、耳流脓等症状,或有对声音反应迟钝、语言发育迟缓等表现,最好尽快带其到医院检查听力。耳鸣可伴随听力下降出现,若孩子主诉“耳朵嗡嗡响”,家长应予以重视。
三、什么是噪声?什么样的噪声会引起听力损失?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一种在频率和强度上毫无规律、随机组合的声音;从心理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生活、休息和工作,使人感到厌烦、不需要或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都可称之为噪声。噪声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噪声、建筑噪声、交通噪声、娱乐性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等。噪声是导致听力损失的常见原因。总体来说,噪声强度越大、个体接触时间越长,越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研究显示,85分贝以上的声音即可损害人体内耳毛细胞,导致听力损失。
四、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表现有哪些?
听觉疲劳
短时间暴露于强声环境,会感觉耳朵里“嗡嗡作响”、听力下降,此时听力损失程度一般较轻,离开噪音环境一段时间后,听力可自行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疲劳,亦称暂时性听力损失,属于功能性改变。
噪音性耳聋
如果在听觉疲劳的基础上继续接触噪声刺激,功能性改变就可能发展为器质性病变,听力不能完全恢复,这时就出现了永久性听力损失。
爆震性耳聋
当个体突然暴露在强度极大的声音下而未采取适当保护措施时,几分钟内导致的听力损失称为爆震性耳聋,又称急性声损伤,这种情况下,听力一般不能完全恢复。噪声除损伤听觉外,还会引起耳鸣、头痛、头昏、高血压、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食欲减退等情况。
五、保护听力的好习惯
使用耳机要注重音量和限制时间。正确使用耳机,遵守“60-60-60”的原则,即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内,连续听的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60分钟)以内,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最好每隔半小时拿掉耳机,让耳朵适当休息。
适当控制家庭影院、广场舞的音响音量。
预计要进入爆震地区前,应使用耳塞、耳罩、隔音帽等防声器材或用棉花球塞于耳道内。若缺乏防护材料,可用两根小手指分别塞入两侧外耳道口内,同时卧倒,背向爆炸源,可起到一定防护作用。爆震时,如张口呼吸或做吞咽动作,也可减少中耳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