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母亲故乡有感

纪红深

这次回家,我直奔阳光房和露台,去看望那些离别久违的花花草草。第一眼吸引我眼球的是那棵姹紫嫣红的三角梅,一下让我惊呆了。

这棵“三角梅”源于我母亲。自母亲离开人世间,它成了一盆孤独无助又几近枯萎的三角梅,在寒风中苦苦煎熬……为了纪念母亲,我把它带回了家养。第一年它虽没开花,我仍坚持浇水并适时施肥,经过悉心呵护,到第二个深秋时节它终于开花了。盛开的三角梅姹紫嫣红,映红了整个阳光房。这大概就是母亲期望的吧,让生活红红火火。

此前,因看望病情突然恶化的小姨娘(母亲的小妹),我再次回到了母亲的故乡诸暨杨家楼,儿时回忆一下子涌上心头。

从杭州东至诸暨,高铁只需23分钟。只需等待外卖的时间,仿佛进行了一次城市间的“漫步”。从诸暨高铁站回杨家楼虽只有10多公里路程,但却让我变得异常安静沉默,我想把过往的日子与乡情再追忆一遍。

杨家楼是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村,天元塔是杨家楼的标志,这是一座六角七层的壁内折上式楼阁式砖塔,高约40米。塔身洁白如雪,各面开窗,窗内供奉佛像,塔角悬挂铜铃。天元塔记录着杨家楼近千年的村史和许多传说,更记录着我从孩童时的记忆。

每当小学放暑假,我就会跟随外婆回杨家楼。那个时候一老一少返乡,大包小包,一溜跑得满头是汗。一年返回一趟,大包小包里装满糖果糕饼,挨家挨户分一圈,虽然没几颗糖,但在那个年代大白兔奶糖还是稀罕货呢。

到了杨家楼,耳边仿佛回荡着外婆的声音,这些声音承载了我对外婆和母亲的思念。

从小跟随外婆长大,一有空,她老人家‌就会给我讲一些杨家楼和我母亲有关的人与事。她说,杨家楼是一千多户的大村庄。村里以杨姓为主,分前后两村,以朝南街为界。我回杨家楼跟我外太祖父母住在居中的楼房。听我外婆说,在杨家楼村,像我外公家族这样的五代同堂还聚居在一起,是唯一一家了。母亲共有22个堂兄姐妹,她排在第四,都称呼她为四娘娘。

我母亲边读书、边放牛、边割草帮家务,断断续续读完了小学。1949年那一年,母亲考上了暨阳中学,正当她高兴之际,因家里还有几个妹妹,她主动放弃了继续升学,帮着承担起家里的农事。

1952年春节,当闻悉在海宁的长安丝厂准备招收40名新工人,虽然条件苛刻。但当年她对照后条件都符合,马上赶去报考。最终她闯过一道道考核关,成功被录取了。

听我外婆说,我母亲是村里唯一一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外出工作的女性。当年,外婆把家里可变卖的东西卖掉,换回一石六斗米,作为全家5口半年的口粮。当时我母亲进厂里的旅费和藤编行李箱,还是向亲戚借来的。

外婆时时念叨,说母亲不仅孝敬父母,还兼顾姐妹各家。她发工资后,便给家里寄钱,从工作开始几十年如一日。此外,堂兄弟各家有困难,她也尽力帮助。她不仅自己捐钱帮扶,还教育子女积极参与,这在杨家楼被传为美谈,也是我外婆最为自豪和骄傲的。

1965年秋,我追随母亲的脚步,走进了她的小学,读了一年后,就跟随父母来到了奉化城关二小读书。

回望杨家楼的童年生活,让我难以忘怀。这也是我人生的长河中,散发着泥土光泽的时期。

2025-01-16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95481.html 1 3 回母亲故乡有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