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雪雁 何腾涛
深入村居田野、走访群众、收集线索、录入历史文物……冬日的清晨寒风刺骨,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关键阶段,奉化文物普查的队员一早便踏上了野外文物普查的征程,对新发现文物进行调查、认定、登记。
“这是一座民国时期的路亭,也是奉化区域内保存最为完好的路亭之一,曾为往来行人提供了遮风避雨、休憩喝茶的场所。”12月16日上午,在位于莼湖街道桐照村附近沿海中线路边的晚枫亭旁,普查队员们忙碌开来,有的使用无人机在空中拍照,获取文物全景图,有的使用RTK测量仪进行打点,实现对文物位置的厘米级精确定位,有的现场手绘文物平面草图,记录文物的尺寸、形态和结构等基本信息……“通过建筑内部梁架结构和外围壁柱、拱券门的造型可以看出,这座路亭是典型的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普查队员一边向记者介绍着,一边对文物进行测量、定位、拍照等,全方位做好文物空间位置、文物类别、年代、保存状况等基础信息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并将相关信息上传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综合管理系统。
在完成对晚枫亭的信息采集和登记后,队员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点位。在沿海中线附近的一处河道旁,队员们停下了脚步,对横架于溪流之上的庆三桥进行测量、定位和记录。“通过提前走访和资料查询,我们得知这是一座1931年重修的七孔平梁石板桥,曾是河泊所附近村庄的重要交通设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普查队员王帅锋告诉记者,庆三桥桥面由三块石板并列,桥墩迎水面修作锐角以减少水流阻力,另一侧桥墩和河床加固,设计合理、基础牢固、保存完好,对研究当地清代桥梁工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比,飞速发展的科技为“四普”工作赋能增效。现场,普查队员背着一台白色仪器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是一台肩背式扫描仪,可通过激光雷达对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三维扫描并实现点云数据处理,即使在复杂的建筑地形也能完成高质量现实捕捉。”普查队员刘澳介绍道。除了这台“黑科技”,普查队员还通过无人机、RTK测量仪等设备“加持”,提高效率的同时也确保了文物普查实地调查数据的精准性。
文物,是岁月的见证者,亦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桥梁,文物普查工作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清查,为后续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翔实的资料。“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工作自2024年11月启动,将持续至2025年2月。截至目前,已新发现文物登入对象50余处,包括古桥梁、水利设施、近现代代表性建筑、摩崖造像和石刻以及红色革命纪念设施等。”奉化博物馆(文保所)副馆长、区第四次文物普查队队长张牵牛表示,接下来,普查队将坚持“应查尽查、应保尽保”工作原则,全面厘清全区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推动奉化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